【第1篇】院子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院子,无论是这个院子是大是小,这一点都不影主人公的好心情。大的如同王维笔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辋川别业,小的如同孟浩然笔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农家质朴;畅游后陆游笔下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中惊喜。
一
院子是什么?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片净土,如《桃花源记》中所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不仅是古人的一个梦中栖息地,也是现代人理想的后花园。
但是提起院子,我却想起了园子,是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那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的梦: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小时候并不懂园子的快乐,长大后才知道每个人真的需要一个园子,在这个园子里可以种下一个希望。
随着城市的高楼大厦越来越高,城市的居住空间感越来越密,钢筋水泥的森林越来越坚固,从城市到农村去感受一种风光、一种休闲,这是很多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的一种乐趣。
小时候不爱劳动,在农村时候觉得劳动是很艰苦的一件事,所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逃避劳动,或者借着学习的名义,装个样子,给不认识字的父母,一个学习的假象,后来装的时间长了,慢慢的真的爱上了学习,真正爱上学习的原因其实是为了逃避去田间的劳动。
随着在城市的生活越来越长,哪怕是在一个小城市,也会感受到生活的怠倦,内心的疲惫。
于是又喜欢上了利用节假日到农村去,去感受田间的风,感受田间望着一望无际的庄稼,脚踏着土地,人就会感觉到心中的一种踏实。
我突然想起费孝通在《乡村中国》的所说:一个农民对土地热爱的程度是没有办法形容,只要有一点儿土地,他不是种花种草,而是一定要种上庄稼,哪怕是几棵豆角,两棵青椒,似乎只有这样才会心里感到踏实。
原来我对这样的一句子并不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走在农村的街道,这样的感情越来越深。
确实在仅有的土地上,在房前屋后,都种上了不同的东西,几棵芝麻,长长的豆角,如荷似的芋头……心里是一种踏实。
民以食为天,正是在这边角料似的土地上,让每户人家,给土地发挥了最大的作用,不但美化了环境,也节约了资源。
小时候为了逃避劳动才考学出去,长大后,为了逃避生活,又开始喜欢上了农村!
二
农村荒芜了很长的院子,终于被我打理了一下,终因长时间的不做农业劳动,对于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甚至怎么种植都不怎么清楚,仅凭着小时候那些简单的记忆,红薯怎么栽?瓜怎么压?这时候才想起来小时候的生活是多么美好而有趣呀!
生活的美好就像围城,深入其中,并不感觉到其中的美好,一旦失去多少年之后,多少美好是在回味之中体现的。
这些蔬菜,是我在清明节种下,因为疏于管理,都是自由的长,经得起生活的考验的都活了下来,经不起生活考验的早就死去了,因为一切都靠天意,没有人管!
我感叹于植物生命的顽强,在这长达几个月的时间,死去的只是少数,大多长的蓬勃坦荡,生命如此坚强,怎不令我感叹?
原来小小的辣椒苗,现在已经长得有一尺多高,而且长得很是茂盛,上面的花还在开,洁白的小花藏于绿叶之间,有一种羞答答的美,关键结的辣椒已有一拃多长,完全可以做一顿美餐了,看着长势这么好的辣椒,我首先想到的是辣椒炒鸡蛋。
长得最好的要数葫芦和南瓜,它们当时种在最边上,地势不好,营养不足。目的是让它们长向那一片砖铺的地面,免得野草长的旺盛,如我所愿,长长的藤蔓已经占满了大半个院子,昂起头的茎须,毫不畏惧地面的坚硬,上面白色的小葫芦花已经掉,大大小小的葫芦娜挂满了整个茎蔓,感动于生命的坚强,感动于他们对生命的渴望,即使这么差的环境,也长得如此美好。
看着院子里的植物,突然有一种对生命的感动,感动于他们在无人管理之下,竟然长得如此之好。
三
其实在真实的生活中有多少事情总是用管理这个词来代替,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家庭教育;无论是生活,还是友谊。
觉得管理能让这一切变得更上一层楼,是的,管理肯定好,但是用另一种方式去生活不也很好吗?如同这些植物,自由随心。
其实我还是蛮羡慕它们的,想怎么长就怎么长,想怎么疯就怎么疯,虽然有高矮的差异,长短的普通,那都是最本质的自己。
偶尔的自由一下,努力的按照自己的本真去做事,未尝不是一种生活?
【第2篇】院子
很久没有赏过月亮了。
今夜,晴空如洗,皓月如昼。
晚饭后,捧一杯毛尖清茶静坐于凉台上,听着《月是故乡明》的旋律,清醇的茶香又把我的思绪带回老家,勾起了儿时的回忆,那段时光沉淀在我人生的记忆深处,永不磨灭……
老家在南阳白河岸边的一个小村里。十分怀念小时候老家的月光,也只有那时才能体会到月光的“皎洁”。
看,那远处白河岸边的树林,在月光的映照下黑隐隐的,更衬托了月光的“洁”;月光似乎是安安静静的,又似乎泻在树上、屋顶上、村头草垛上,能看见晒谷场上、河里、岸上到处都是满满的皎洁月光。
小时候,家里有很多地,白天父母在田地里干活,经常很晚才回来。那时,我就坐在门口看着月亮,数着星星,等着大人回来。晚饭后,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赏着月光,看着闪烁的繁星,其乐融融,温馨倍至。
秋天的月光是最美的。
农忙时,借着月光,大人们在金灿灿的稻场里,将白天晒好的稻谷、玉米,扬壳、入仓,虽然累却也快乐。小孩子们经常借着月光抓萤火虫,地上草丛里,湿湿、凉凉的许多露水,和着月光,让人感觉到特别的“清凉”,萤火虫抓多了,就放在一个小玻璃瓶里提着跑,大家你追我赶抢着玩。
记得村口有个小土坡。一到晚上,庄上的孩子们都爬到土坡上俯瞰,各找各家的位置。登高一看,我家院子尽收眼底,在月光的浸泡下成为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在皎洁的月光下,老家院子在树林环抱中错落有致。
随着银色的月光,一摇一晃,渐渐融入幽幽的夜色当中。当月光如水般洒在身上,无语凝眸,信步闲庭,月色朦胧,轻烟袅袅,神思如一叶扁舟,随着月色的波光,一摇一晃,渐渐隐入夜的深处……
月光走过,留下绚丽的色彩,留下美的暇思。一种恬静的心灵,总有一缕檀香暗浮,温馨着漫漫如歌人生……
后来,我考学离开了那里,一直在外面上学、工作和生活。就这样,在豫南小城生活了近二十年。也许是城市的灯光太强,感觉不到月光的清亮;也许是城市的天空太亮,感觉不到月光的皎洁。虽然也能看到美丽的月亮,只是少了家乡里那种“静”和“美”的味道。
家是心的归宿,家乡是人生的港湾。有时,工作遇到了不顺或是迷茫的时候就回到老家。独寻一隅,让心灵释放,让思绪流淌,让疲惫的身躯在此得到放松,让心灵的露珠一滴一滴沁入心田。闲庭信步,当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身上之时,默默无语,凝目沉思。看着家乡美丽的月光,感受着家人的温馨,什么不悦之事也就淡了。这时,你会感受到,若心在家,啥事都不是个事。
是啊,家是什么,老家到底是什么?是年轻时追梦舍弃的外壳?是衣锦归来的自豪?是游子对父母的牵挂?是老人对故土的眷恋?还是童年里美好的记忆?还是青春摇曳的故事?或许都是吧,也或许还有更多的答案。
我只知道,老家是心中最美的地方,是常在梦里出现的地方,是所有美好憧憬的地方,是人生憧憬的的地方。家乡的亲人,是永远放不下的牵挂,是终身放不下的眷恋。
在这样的月光下,老家院子永远如此幽雅别致,温馨恬静。
【第3篇】院子
老家庭院,倚栏栽有几篼菊花。每篼菊株上都长有三四个分枝,沿分枝往下接近土层半尺来高的地方,不见长有菊叶,只有早已焦枯的蔫叶依然还挂在枝干上。翠青色的菊叶,都集中在靠近菊株顶端的部分,紧簇相拥,密密匝匝。菊芜子也茂密葱笼,一篼篼、一丛丛,一簇簇,将一米来宽的栅栏已围得只能透过细细的光线来。
好多年的时间我再也没有见到菊花芜子了,对菊芜子究竟长什么模样,早已生疏。只有菊花盛开的美景,在我心中依然还留有较深的印象,但是,都是品种较为单一的白菊。
端午节的前夕,我回到阔别已久的家,母亲吩咐采几株艾蒿草插在门隙里。我义不容辞,就用镰刀割了两株。可是,母亲一眼就发现了我的不对劲,把我叫到了她的身边,说:“你割错草了,这是菊花芜子,不是艾蒿,你才离开家几年时间啊,竟然连艾蒿都不认得了?”
那天,我才忽然发现:菊花芜子,与艾蒿草原来长得很近似。只是比人的大母指稍大一点的菊叶成椰圆形,而且叶质敦厚,没有艾蒿的叶子长得那么瘦,二者芜株的模样相差无几。就像麦苗与韭菜,初识它的人,如果稍不留心,是很容易将二者混淆一样。
其实庭院栏杆旁的一草一木,跟故乡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永远的根一样,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美丽!我们不应该跟它疏远甚或对它陌生。可我还是犯下了令人痛心的错,实在汗颜!
菊花芜子,绿郁葱笼,逢春发芽,逢夏旺长,逢秋开花,逢冬枯萎。好一个生命的轮回,好一片美丽的风景!一旦花开,它相对一般的花期要长,从早秋月圆时节一直要开到仲冬,才会渐渐凋谢枯萎。很值得人惦记、咏吟!
可是,有很多人只知道菊花盛开的壮观美丽。对菊叶萌生、菊枝蔓延的别致景象早已遗忘。
丛丛菊芜,在枯了大半个冬天后虽会枯萎,但在接近仲春的时候,又会渐渐地绽出新叶,繁衍枝叶的时间也不短暂,是整整一个夏季直到早秋,都是它的枝叶繁衍生长期。
在夏天,晨露挂在敦厚的菊叶上,露水顺着叶脉或是叶柄沿菊杆流入篼下的泥土,每篼菊花芜子的下面有一尺间方的土壤,即会变得潮湿,菊株是很有活力地生长,枝叶葱笼,青翠蓊绿。时值中午时分,强烈的太阳光将露珠蒸发殆尽,也不见菊芜子打过殃。一阵凉风吹来,它还含笑风中,娴静地摇曳着身姿,十分悠在。逢上暴风骤雨的日子,一阵风吹雨打后,虽然突见它斜下了身子,但是,它向来不在风雨中低头,骨子里,暗藏有一股平常人难以估量的顽强与傲气。风雨过后,三四天时间里又会见它的身子,在蔚蓝的天空下兀然挺立,在新一天的阳光雨露下,继续开枝散叶,呈现出另一番生机盎然的景象。
夜晚悄然来临,夏日的菊丛更是一片静美。它抛开白天的纷扰,在如墨的夜里常常让自己沉静下来,心如止水,仰对璀璨的夜空上繁多的星星,思绪飞扬。在一片蛙声中,在一片窃窃私语的蟋鸣中,很悠然地度过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夜晚。这样直到晨羲。
漫漫的一个夏季,都是菊株的枝叶旺长时期,这期间,它也从不孤傲,从不轻意荒废每一个宝贵的时日,为即将到来的中秋花开,一直默默地积蓄着每一份养分,让菊叶娇丽初绽,健康旺长。
一旦夏日的天空日趋高远,如火的烈焰暄气渐消,菊株上,就会悄然生出一百朵、一千朵、甚至上万朵含苞欲放的花蕾,静静地等待那个百花竞放的日子的到来。
到那时,整个庭院芳馨馥郁、菊香四溢。
我们常常只看到菊花盛开的美丽,嗅到芬芳馥郁的菊香,可是,又有多少人留意或是关注菊花芜子那潜移默化地开枝散叶的生长过程?
其实,没有菊叶菊枝的生长繁衍,又哪会有菊花那更为娇丽的开放?
菊叶菊枝的旺盛生长,都是为有更多的鲜花盛开在做铺垫。
我,很喜欢夏天的菊丛。
【第4篇】院子
二月份匆匆离开的时候,院子里湿漉漉的,是零星的冬雪刚刚吻过的痕迹,那条衷心的老狗依然蜷缩在窝里,因为疫情村子里寂静无声,一幅萧条、凄清的模样。
七月份急急地回来,一进院子,干净利索。映入眼帘的是那棵蓄势待发的杏树,记得它挂果的第三年,枝枝丫丫都是鸡蛋大小的杏,以至于树枝被压弯,一大枝耷拉在地上,那架势就似,坐在旁边唠嗑,累的时候,不用你起身,随手可摘杏一枚,学着老人的样子,袖子上擦一擦,就进嘴里了。渐渐地,窗前那窄窄的四方地块已经容纳不下它蓬勃庞大的身躯,于是为了寻求自己的空间,它向南边斜去,真的担心它年年累累的果实会压倒自己。后来老爸狠心大刀阔斧地修剪了一番,此后两年都没再吃鸡蛋大小的杏了。老人常说:“桃保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显而易见,这杏的品种再好,不能多吃。每到成熟的六月,老妈就会邻居、好友、七大亲戚八大姨地挨着送,图的是一个“共享”的快乐。一棵极好的杏树,便成了大家每年不成约定的“第一约会时间”了。
移步西窗边,是栽种了几年的红啤梨。这种梨不多见,几年以前一个朋友送过一箱,于是又分别拿给了一个美国华裔的邻居和另一个朋友。起初梨较硬,不觉得美味,谁知过了两三天,全部变软,味道绵甜,真是奇怪的水果,个人感觉更适合老人。后来电话聊天,老妈说院子里种了一棵这样的梨树,我一直不信,以为老妈搞错了,谁知假期回家一看,满树的红啤梨,挂着晶莹的雨珠,异常新鲜热烈,还真是一样,于是七月份便成了大家的“第二约会时间”。
老人就是这样,碰到好吃的品种,就院子里栽一棵。碰到好吃的桃子,就留一堆核儿,就是看着满院的果树,哪里还有桃树发芽立足的地方?
正对着两棵果树的南端,是挨着南围墙的葡萄架,它可是院子里最有历史的“一员”了,什么时候栽种的不知道,自我有记忆的时候,它已经在了,所以我们应该“一样芳龄”。葡萄品种一般,那个时候家境不好,院子刚落成,能有苗都不错了,哪里还挑剔品种好歹。自从有了它,年年暑假回家,都随吃随摘。可惜我不是那种贪嘴的人,吃饱了饭就想不起来这些“零嘴儿”,每次都是老妈催着吃,还总叨叨着:“现在不吃,等你们走了,就吃不成了。”我笑笑不语:怎么可能吃不成呢?无非就是花钱买呗!妈妈就是妈妈,有什么好的,都恨不得多留给孩子!当然我们家人少,也吃不了满藤的葡萄,于是又开始七大亲戚八大姨地送葡萄,八月中旬开始,就成了拉长战线的“第三约会时间”。
在葡萄架和红啤梨的西围墙中间,还夹杂着一棵一人多高的石榴树,因为空间小,树苗也不大,但也结了一些石榴果,现在还处于“青涩的小伙子”阶段,不晓得中秋节时,它们状况如何,总之,果实已不仅仅是果实了,似乎也成了一种装饰。
由于房子年代早,尚且余有两分多大点的院子,所以才有了这些不同品种的果树。许是之前它们都太小,也不在意,等到如今成了“壮汉”,反而引起了自己的注意,绿意茵茵,果实累累。渐老的父母,悄悄拔节的它们,正是因为有了它们,父母多了一丝乐趣,院子里多了一份热闹,多了一份我们所不及的陪伴。
院子不同,相信都有着自己成长的印迹,父母爱的影子,自己牵挂的惆怅,不管怎样,还是要常回家看看!
【第5篇】院子
六年前的那个夏天,对于我们这里教育圈的一些人的内心来说,可能稍有些浮动,当然这里面也包括我。13年暑假末尾,中学校长调任他处,经过一番貌似波澜不惊的竞选,最终尘埃落定,原来中学的教导主任走马上任,顺利接过前任的接力棒,开启了中学的又一个崭新的时代。蠢蠢欲动的苗头在那时就已经有所显露,大家都在揣测未来还会有什么更多的变化和调整。果不其然,14年暑假开学前夕,中心校对部分学校的校长岗位进行了调整,我的岗位也从教导主任变成了校长,开始了崭新的工作。
这个院子,我曾经来过,但只是偶尔,偶尔的屈指可数。对于这样的安排,我的内心是七上八下,毕竟原来只是从事教学方面的业务管理,而现在要管好、服务好一大家子,其实也没太多的底气。为了给自己壮胆,我邀上了我的原校长跟我一块拜访了这个院子的原“当家”,这也是中心校的安排,目的是让我们对接好工作,提前了解学校的方方面面。也许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箴言的作用,老校长并没有和我们一块到学校“视察”,只通知了学校的一位老师来给我们开门。
我俩到的早,在门口交谈之际,一个中年人来到我们跟前,问清了我们的来龙去脉后,竟从口袋里拿出一把钥匙开了学校的小门。我俩面面相觑,从毕业到当时的十几年间,并没有见过这位老师呀,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呀?我俩进到学校没多久,安排的老师也赶到了学校。咦,王金秀老师?是。确实是她。她是我小学四五年级的语文老师,是当时我们那帮男生的“女神”。从六年级到中师毕业的这些年,印象当中没见过她,只是从教之后在开会时偶尔见过几次面,不过也只是寥寥数语。原先我也知道她在这任教,但今天她来给我介绍,真是个意外和惊喜。见到她之后,脑中瞬间出现了她给我们上课、辅导的画面,她单手抛石子的画面也在我的脑中闪现,那时的她年轻、漂亮,多才多艺,自然给我们的印象深刻。我不知道王老师看到她的学生今天以这样的身份站到面前是怎么想的,但对于我来说,在她跟前,我永远是她的学生。
院子不大,也就八九亩地的样子。一幢新建的二层教学楼矗立在院子的北侧,东侧是90年代修建的二层楼房,现在多为功能教室,西边有六间平房,是学前班和科学教室。穿过教学楼和综合楼的夹道往东,地势猛的变低,下七八级台阶后就是学校仅有的一块篮球场地(据说这还是通过村委协调村民,才把宅基地划给学校当操场用的)。正院除了花坛和十几棵雪松、女贞树外,再有的就是那几副已经锈迹斑斑的乒乓球台,中间的网(铁网)也是东倒西歪,不成模样。除了主路是水泥地,其它的部分皆是铺的砖,有几处已经下沉,还有几处明显的要高于其它地方。当我们习惯于周围的环境、人、事之后,就会出现当局者迷的圈子当中,作为一个准校长,旁观者的眼睛让我发现了这个院子的一些问题和漏洞,上级做人事调整的目的我想也在于此。发扬优良传统,用另眼发现不足和差距并进行整改和提升,让学校保持向上、向好的活力和动力,我们的学校才会发展的更好,社会、家庭、学生、教师才能从中获益。
又聊了一会,问了问一些其他的情况,也就相互道别,开始各自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