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早上,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温暖的被窝。要在平时,我绝不会在一个星期六早起,不睡到日上三竿是不会起床的,但今天可不一样,妈妈答应带我去吃我最爱的生煎。
迎着十一月微凉的秋风,我缩了缩手,紧了紧外衣,内心不由感叹:“为了吃,我也是够拼的!”妈妈看出我的想法,笑着调侃:“你对生煎,真是爱得深沉!”
推开生煎店的大门,迎面而来的热气混着生煎的香味,我吞起了口水,赶忙拉着妈妈站到长长队伍的最后。点完餐,我便跑到橱窗前,看着生煎师傅手法娴熟地包着生煎,。他将一小块面团擀成圆圆的面皮,一手拿起擀好的面皮,一手挖起一勺肉馅放在面皮上,再用两只手飞快地捏出一道道匀称的褶子,整齐地摆进旁边那个与井盖一般大的平底锅,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盖上盖子,等待美味的诞生。
端着一盘底部焦黄,顶端莹白的生煎回到座位。我急不可耐地拿起筷子,将一个生煎夹进小碟,轻轻吹几下,便凑上去,在生煎顶上开了个“天窗”,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口里面的汤。“呀!”我被烫得跳了起来,妈妈将手边的桂花豆沙小圆子推给我:“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烫着了吧?”我不好意思地点点头,稍等片刻,又对生煎发动了新一轮的攻击。咬开劲道的外皮,里面是鲜美醇厚的汤汁和浓香四溢的肉馅。最吸引我的,是底层金黄酥脆的的脆皮,一口咬下,内侧浸透肉汁变得有些酥软,外侧则是烘烤后的香脆,不同的味觉感受混合在一起,令人欲罢不能。吃完生煎,擦擦嘴,我举目四望,发现店里还有许多顾客正在大快朵颐:有的吃相优雅,小心翼翼好像拿着的不是生煎而是什么稀世之宝;有的豪放不羁,三两口一个生煎下肚,抹抹嘴,打个满足的饱嗝,看着十分过瘾。
一只小小的生煎,却能折射出苏州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和苏式面点的精致细腻,它象征的不仅是苏城人民的生活情调,也象征着这是苏州味道。
导师点评:
对于苏州的孩子而言,写一个具有苏州元素的食物,应该是轻驾就熟了。这不,小作者就选了苏州的名吃生煎馒头,作为苏州味道的代表。文章一开始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勾起了读者的兴趣——不贪恋周末的温暖的被窝,而要趁早起床,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就是香味扑鼻、美味无比的的生煎呀。小作者对于生煎的制作过程以及食用感受写得非常细致,使读者身临其境。同时小作者还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使得生煎的特点更加突出。就初一学生而言,文章的语言流畅细腻,手法老练,中心非常突出。稍微有点瑕疵就是结尾部分。生煎代表了苏州味道,小作者把它作为结束语予以升华,似乎层次浅了点,还不如前一句“象征苏州人民的生活情调”来的更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