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初三

傅雷家书读后感

来源:作文盒子 时间:2021-09-14 11:30

  【第1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一颗严肃无比的心,充斥着对儿子无限的爱,照顾着儿子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当它即将停止跳动时,依然在为自己的儿子着想,这是一颗多么伟大的父亲的心啊!

  还记得傅雷写给傅聪的第一封信,就写道:“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傅雷在家庭中对儿子们的严格是出了名的,脾气也比较暴躁,而终于,在儿子离别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而引发深深的愧疚。所以我们做人一定要及时反省自己的错误,多体谅他人的感受。我们作为中学生对家长对同学对父母都应如此,不要当失去时才懂得珍惜。

  傅雷还在信中经常强调要有坚强的意志,傅雷在1954年2月2日的信中说到:“尤其是我盼望了多少年的你的意志终于抬头了,我真高兴,这一点我看的比什么都重。”傅雷虽然脾气不好,性格暴躁,但他也是一位颇具人格的人,是位很好的翻译人员,他对于自己的成功最看重的就是意志。而我们作为中学生也应该具有极强的意志力,不怕困难,不怕挑战,永不屈服,而学习就是对我们意志力的考验。

  从学习到生活,从工作到情感,方方不胜枚举,《傅雷家书》可谓是一部教子的百科全书了。通过父亲傅雷的谆谆教导和自己的不懈努力,傅聪终于成为一名“德才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我们也应向傅聪学习,相对傅聪可怜的童年,我们拥有着优越学习条件。傅雷不遗余力的教导让我感受到了伟大的父爱,很多字句也让我想起我的父母,让我渐渐感受领悟到我的父母对我深深的爱:总是抽空陪我运动锻炼身体的爸爸,每个周末和节假日都赔我学习的妈妈,他们努力工作尽量给我好的物质条件,他们细心体察分享我的喜怒哀乐,他们也像傅雷一样,同样呕心沥血,全力以赴助我健康成长,把我培养成才。是啊!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

  傅雷家书是父亲傅雷给儿子傅聪的信,也是代表天下父母给孩子的信,是给我们的信。让我们认真学习它,领会它,不负父母的爱,不负他们的期待,现在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学生,将来做一个正直善良,德才兼备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2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父母是我们身边最贴近的人们,他们时刻关怀着我们,在身边教导着我们。同样是父母,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沟通。正是这一封封的书信,感动着我们,打动着我们。

  傅雷是我国着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可以亲子共读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为人师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也应把长辈对晚辈的这种关爱、教导之情体现在师生关系上,不但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的全人教育和人格培养。

  【第3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这个寒假,我阅读了《傅雷家书》,感慨良多。从书中,我不仅体会到了傅雷作为一名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无限的关怀,而且学习并感悟出了许多人生大道理。

  《傅雷家书》主要讲述了傅雷在大儿子傅聪到海外留学期间,写给儿子的家信。这些家信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主要强调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并教导儿子一些人生哲理和生活常识。

  读了《傅雷家书》后,给我的最大感悟是做人要学会坚强,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要学会正视自己的错误,学会勇敢面对。傅雷说得好:“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的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这句话中,我感悟出了许多道理。一个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困难,它们阻碍了前进的道路,或许它们让你一蹶不振,让你心烦意乱,让你失去了信心。但是,你必须学会面对现实,面对你自己的错误,勇敢地正视它们,学会让自己独立地去改正它们、纠正它们,方可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会使得自己更加成功、更加出彩。

  “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这是我在傅雷家书中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当我们遇到成功时,不能心高气傲,要学会控制住自己的兴奋,这样才会使得你的人生之路更加光彩;在遇到失败时,更不能气馁,要学会控制自己焦躁、低落的情绪,要勇敢地站起来,敢于与失败直面打交道。失败并不意味这你的整个人生都是失败的,而失败说不定就是你成功的开始。失败或许就是你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一个人不怕失败,而怕的是你失去信心!

  记得小时候,刚刚考取钢琴5级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十分了不起,心高气傲了好一阵,也不好好练钢琴了,整日觉得自己是最厉害的。但当我考钢琴8级的时候,竟然出乎意料的没有考上。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真是十分不应该。所以说,一个人不能太骄傲自大,这样终会导致你的失败。

  读完这本书后,你会发现这本书中最不缺少的就是傅雷作为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他既是一名威严的父亲,又是一个对儿子充满无限希望的父亲,他用一些小事情告诉儿子一些人生大道理,又教会儿子怎样做人。我们可以读出傅雷对儿子的爱是有多深沉。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对待我们的父母,应当去了解我们的父母,与父母建立友好关系。傅雷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诠释了父爱,表达了对儿子和祖国深沉的爱。

  【第4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从书名《傅雷家书》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傅雷,这本书收录了傅雷先生1954年到1966年6月的书信,其中也有母亲朱梅馥写给儿子的书信。

  第一封信是在儿子离开去波兰写的,这封信无不看出作者对儿子的无比思念,和离别时不舍之情。我第一眼看到这篇就被迷上了,话语很朴实,间接流露出来的感情是很真挚的,其中我想表达的是父母思念孩子,我们孩子又何尝不思念父母呢?

  记得在刚上初一,刚来到一所新的学校,认识的朋友不多,况且初一那一年,我没有和我的老同学分到一个班级,自己有事情自然不多吐露,也不知向谁倾诉。在晚上寝室,那一次深夜,我失眠了,当时自己无助得像一只飞在雨天的小鸟,不知道去向,凌晨一点多了,我不由得望向窗户外,因为我觉得月亮代表着团圆的寓意,不知道怎么,那次的月亮格外亮,我心中呐喊:我好想家!我想你们了!转念想,我们同在一个月亮下,我把思念寄托给月亮,是不是你们会收到我的思念呢?班里的同学也讨论着,都在说:“我好想家!”“我好想俺爸妈啊!”放假过后,有的同学诉说着自己的父母有多想自己,见面立刻就问在学校好不好。亲人之间都会互相思念的,这世间有很多例子都可以证明。

  这本书要是在初一开学时阅读,我一定会崩溃的!一定会泪流满面的!还好到了初二这个阶段才阅读,才能收敛自己的感情。

  傅雷先生每封信几乎都流露出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但更多的是教导儿子,引导儿子走正确的道路,并为他的问题分析,让他少走弯路,同时傅雷先生有很强的爱国情怀,这点不难看出。傅雷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是给孩子意见,以朋友的身份去教导,而现在许多父母都是命令性教导,以长辈的身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不太好的吧,因为我本身还是学生,命令孩子会导致他们也命令他人,当然每个人都不愿意被他人命令,在交朋友过程中还是不好。

  作者的妻子朱梅馥写信内容虽然在唠叨儿子,但母亲的天性正是如此,嘱咐孩子。现在我们的母亲也是这样,唠唠叨叨的,尽管我们觉得很不耐烦,但自己静下来想一想,那些话真的对我们没有作用吗?这个是需要综合考虑。

  最后分享一段傅雷先生的话吧,也是我最钟爱的一段话:“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第5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假期再次捧起《傅雷家书》,犹如跟傅雷老师对话一样,一个生动形像的傅雷展现在眼前,对傅雷老师最深的印象,就是傅雷老师的爱子情深,管教有方。

  《傅雷家书》用一封封饱含着父母谆谆教诲的情意的书信来表达对自己孩子们的关怀和热爱。从中,我首先感受到的是深厚的亲情。傅雷夫妇平实的语言道出的是一片浓浓亲情,读后让人感动不已。

  父母是我们身边最贴近的人,他们时刻关怀着我们,在身边教导着我们。在父母身边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年幼时他将我们藏在羽翼下,小心翼翼的将一切风雨绝隔,呵护着我们的天真。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而母亲朱梅馥是一个极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历了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家书中的家教风格,显现的底色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也是父母与孩子的文化中合体。家书中的底线是先“做人”。关于“做人”,傅雷写道:“我说的做人,是广义的,私德、公德都包括在内,主要是对集体、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而傅聪则是这样理解的:“我父亲说的做人,绝不是世俗概念的“做人”,什么要面面俱到啊,什么在社会上要怎样怎样啊等等。他说的“做人”,恰恰相反……是另一种意思。”傅敏先生正式遵循父母的意思,既明确“底线”,又铺陈“底色”,编纂了这部家书,让更多的世人明白理解。

  傅雷之所以说“先做人”是“底线”,实际上也是傅雷一贯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当以人格教育为主,知识其次。”孩子品德高尚为人正直,文化欠缺一些也是没有关系的。而傅聪所说的“做人”,是在最高意义上做一个精神上有所升华的人。这里是以“全面的文学艺术修养为基础”,健全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的求索追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信中,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傅雷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和教训教育子女(主要是儿子)如何做人、做事、对待生活及艺术等问题,包含着一个父亲对子女无私的爱。在为人坦荡、禀性刚毅的父亲的教育下,傅聪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并最终成为钢琴大师。

  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作为我们应该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

  合上《傅雷家书》,掩卷沉思,身为人母的我,不但体会到了父母的爱和不易,也使我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孩子。

  【第6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母爱如Q》,母亲不会写字,所以每次签字都在上面写个Q,“我”并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并且觉得十分丢脸,待到长大以后,“我”仍旧是母亲的牵挂,到了最后“我”才明白,“我”其实就像是Q字母里头的那条小小的尾巴,是母亲永远放不下的那头。其实很多时候你也会发现父母的喋喋不休其实是担心,父母的严厉指责其实是关爱,父母的高标准其实是放不下。因为他们认为我们做的不是还不够好,而是还不够优秀,不能自我、自觉的学习。其实最最放不下心、最最为我们骄傲、最最心疼我们的正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其实,不只是母爱如Q,父爱亦是如此,正如《傅雷家书》当中的那位严厉而慈爱的父亲一样,不是吗?

  孩子还年少,就只身到国外留学,面对着语言和学业以及礼仪,为人处世等等的压力,他的父亲给了他很多意见和鼓励,那一封封充满着期待和爱的家书,漂洋过海,将父母的牵挂和思念送达到孩子的身边。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这么多封的家书难道还不能代表他们对孩子的牵挂吗?期间有一次没收到信就坐立不安,这难道不是父母最基本的担忧吗?

  信中有这位父亲对孩子的鼓励、也有对孩子的教育、还有当孩子获得荣誉时的那种骄傲,当然也有对孩子感情上的疏导。我想,这是每位父亲,或者说是每位孩子都知晓的。不可避免的,这些家书当中也有对孩子的高标准要求,当你读到这些的时候是否脑海里会回想起父母那严肃的脸呢?现在是否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呢?

  “我们做父母的人,为了儿女,不怕艰难,不辞劳苦,只要为你们好,能够有助于你们的,我们总尽量的给。”这句话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其实我们的父母经常说,“只要是有关学习的,能给的我的尽量给,就算是砸锅卖铁都要供你读书。”,其实你可以在《傅雷家书》里面找到你父母的影子,同时又能看看作为父母的他们是以何种心情来爱我们的。

  或许你认为你独立了,长大了,可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又是如此的需要父母的纠正。严厉并不是错,反倒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一种促进。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思考。成长,这是一个懵懂而艰辛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经历,而且必须成功的渡过,如果你还处在和父母的争吵、纠结当中,那么请你仔细地,带着感情和长大的决心去阅读《傅雷家书》,相信我,它会让你受益匪浅。

  【第7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是一个博学、睿智的学者。母亲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傅雷家书》这本书收录的是傅雷与留学在外的儿子傅聪之间的书信往来。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会渐渐地静下来,细细地聆听一对父子之间的成长交谈,慢慢地你会体会、明白:原来做父母的,是应该这样关心、教育孩子的,原来孩子的成长应该是这样的。

  读完这本书,总结概括出傅雷先生养育孩子的教育心得,远不如读上其中的几个片段,能让你更好地领会其中的教育真谛。下面是我摘录的几个小小的语段。

  “你走后的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里斯多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啰里啰嗦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另外一点我可以告诉你:就是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没有变过的原则。你的情形与我不同: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更要战战兢兢,不负国人对你的期望。你对政府的感激,只有用行动来表现才算是真正地感激!......你目前所能支配的精力与时间,只能贡献给你第一个偶像,还轮不到第二个神明。......一个艺术家必须能把自己的感情升华,才能于人有益。......”

  傅雷一家人间的书信交流给了我很多的启示,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地爱孩子、教育孩子。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严谨认真。傅雷在书信中不仅谈艺术,还谈生活,谈做人,谈修养,谈爱国。甚至孩子写的错别字,他也会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总的来说,从这本书中我可以深切地感触到做人、做学问应有的严谨、认真地重要性。

  【第8篇】《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的人。暑假里,我读了傅雷先生的《傅雷家书》,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傅雷对儿子浓浓的爱。书中有傅雷夫妇给儿子傅聪写的近百封家书,纯真、质朴洋溢在字里行间,令人感动。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从书中,我知道了,傅雷是非常细心的一个人,他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大到人生哲理,小到为人处世,傅雷爱儿子,但却不溺爱儿子,他对儿子悉心培养,希望他成为一个时刻爱国、淡泊名利的人,这样的父亲怎能不令人敬佩呢?。

  信中,傅雷对儿子写到:“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奇妙的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在演奏姿态方面。”多么真挚感人的话语,傅雷把对儿子各个方面的关怀、培养都寄托在了这一封封书信里,他希望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希望他成为“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浓浓的亲情洋溢在字里行间,仿佛父母和子女是不只是亲人,更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多么深刻的一句话啊,当我们面对成功时,要谦虚坦然,面对失败时,要积极进取,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乐,这些高潮和低潮构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幸福。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我一定会永久铭记。

  ?父亲充满正义,言行一致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傅聪,如一双无形的手,指引着他,让他永保一颗赤子之心。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条河流,每个人都是世间独特的存在。但惟以淡薄、专一的心态,不懈努力,方可明静如初,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