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泛紫的脸,一双粗糙的手,都是这些都是服务工作人员再熟悉不过的,他已经来捐款好几次了,时间很稳定,从来不说话几个字,只知道那沉甸甸的信封上署名:故乡。
他本只是个小农民,自从家里老房子印上那个“拆”字之后,本以为一辈子就到头了,哪知道有那么多福利,但他没有贪,他不过辛苦日子了,其他人呢?他不服气,也不甘心,谁没过过辛苦日子啊?凭什么我就拆了栋破屋子就能发达了?就有资本瞧不起人了?他开始学。
学着学着,还真给他琢磨出花样来了,做起了同乡口里说的“新鲜生意”。但他总念叨一句话来搪塞别人的赞美:
“比起我那个出国学习的朋友,我差得多了。”
其实并未差多少。
“老头!猜猜谁回来了?”他的妻子激动得手都颤抖起来,脸上的皱纹微微泛起波涛。
“谁啊?孩子们吗?”他转头看着她。
“离看孩子们的时间还早着呢!”她顿了顿,有些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你小哥儿啊!”
“是那个小哥儿吗?我念叨的那个?”他自己都不敢相信,鬼使神差戴上眼镜,马上站起来。
“带我去看看。”
他见到了那一束光,童年时期照进他苦涩童年的一束光,他仍任然分明地记着,那稚嫩的脸已经长出了皱纹,那曾经牵着手去捡贝壳的手已经握住了笔墨,那人本身,却未曾变过。
他一刹那想抓住那光的袖口,就拉过来就唠叨几句,问问国外的好玩事,谈谈现在的景况,这一切在胸口打转,出口皆化作几声笑:
“若我还是故乡的那个我,我该叫你一声老爷。”说罢豪放地拍几下他肩膀,完全不顾人嫌不嫌疼。
对方怪道:
“什么时代了,还叫什么老爷!过得不错啊,比我这个只会捣鼓捣鼓笔墨的好多了。”
“哪儿能啊!先生是干大事的人!”
他两俩毫无芥蒂地畅快地交谈着,一字一句刺破了十几年的不见,踏碎了封建等级的台阶,丢开了富人高傲和俗人偏见,仿佛还是十几年前的他们,一样的幼稚快乐。
一个是留洋的海归,一个是农民,经历了故乡的“物非”,却“人是”,仍是曾经的他们。
来自“故乡”的汇款还是定期就来的,但来捐款的人却都不一样,最初的他还在,只是多了其他人,其他“故乡”的人。
故乡的样子会变,会拆迁,美好故乡的情节却不曾变过,还被有心人细细洗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来自别人笔下、心中的“故乡”。
导师点评:
不管是拆迁后富有了,还是出国后发达了,心中的“故乡”情结始终未变,生命从故土开始,吸吮故土精华,从此扎根故土,再远也会牵挂。小作者想象丰富,叙述流畅,描写形象。这篇习作开篇“只知道那沉甸甸的信封上署名:故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如“他的妻子激动得手都颤抖起来,脸上的皱纹微微泛起波涛”、动作描写如“有些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等细致入微,生动形象。结尾略显凌乱,需要收束全文、点明主题。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