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初一

中华传统节日

来源:作文盒子 时间:2020-10-22 07:36

  【第1篇】中华传统节日

  又是月圆时,又是中秋节。赏月,吃月饼,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节目,更是对古老中华魂的一种传承与祭奠。然而面对时下各种洋节的蔚然成风,人们似乎忘了本土节日的精神、灵魂之所在,亦是忘记了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有人说过节无非吃吃喝喝,有人嫌弃中秋节回家团圆的老套,有人认为扭捏作态拍几张照片就是过中秋节,诸如此类的误解、曲解不一而足,是对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怎样的一种嘲讽?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在继承中发展,自发展中传承。尊重先辈,敬仰传统,这是历经几世浮尘砥砺打磨后的悠悠中华魂。祖辈、圣贤的古训理应此时相追随,终生莫相忘。可看看如今的国人,又有多少人在崇洋媚外、奴颜婢膝,甚至数典忘祖,忘了本,也忘了根?

  君已知韩国、日本纷纷抢占中国的传统佳节所带来的市场,更有甚者,将中国的传统习俗申请成为本国的文化遗产。面对这种文化侵略,作为泱泱华夏的骨肉血亲,为何竟这般麻木不仁不为所动?

  不只是对待本国节日,乃至中华五千年多少优良传统,我们已经忘却它们所真正代表着的,不只是一种形式,更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再次走向繁荣富强的铮铮铁骨和磐磐基石。

  正因为中华传统节日于华夏子孙炎黄儿女举足轻重意义重大,国家才要设立条款予以保护。身在祖国未去过国外的人,对于中华传统节日于我们的意义或价值,也许并无深切具体的感触,当你一旦踏出国门,走进异国的领土,能给你力量的,或许就是这中华魂。

  传承,不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继承,更是对中国历代所有优秀文化的承续。因为它们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载的历史见证、精神载体。

  传承中华民族魂,是对古老训条至理箴言矢志不渝的坚守;传承中华民族魂,是对民族信仰的顶礼恪守、不悔的虔诚;传承中华民族魂,是对华夏文明不变的崇敬永远的守护。

  记得,我父母告诉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爱祖国!”那时是在脑海中的记忆,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老师教我们的第一句话仍然是:“我爱祖国!”那时,我学会了用语言表达,而如今,我学会了用真心表达,用真情流露。此刻,我把手放在胸口上,我的心在涌动:“祖国,我爱你。”一代代传承下去,把我们的民族魂传承下去!

  【第2篇】中华传统节日

  这古代的人民啊,给我们留下来了很多传统文化,也包括节日。这节日是数不胜数:妇女节,植树节,清明节,国际劳动节,中国青年节,儿童节......我最喜欢的还得数那热热闹闹的春节,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春节。

  这一说春节,大多数人肯定都会想到贴对联,这可是个老传统了,那你们知道为什么春节要贴对联吗?是因为它可以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看到春联,我们就会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一说到过年我们一定会想到守岁这个环节,那你们知道守岁的故事吗?传说大年三十晚上,都会有一个怪物,名叫“年”,这怪物总在大年三十晚上来祸害人类,把人们辛辛苦苦养的畜生全都给吃了。就是因为这样,搞得人心惶惶,大家都会在大年三十晚上做许多丰盛的饭菜,吃到很晚,这样一来,“年”久看不到人们,就不会伤害人们。可是,在一个除夕,人们都拿着行李开始逃难,一个老乞丐在人们身边哀求:“行行好,给点钱吧!”可没一个人搭理他,这时,一个老奶奶走了过去,把乞丐带回了家,让乞丐吃点热乎饭,乞丐问:“那些人为什么都扛着行李往山上跑啊,是遇到什么事情了吗?”“唉,你是有所不知啊,这每

  到除夕晚上都会有一个怪兽来抢走畜生,伤害人类,这怪兽只有到第二天早上鸡打鸣才走,这个怪兽的名字就叫做“年”!”老奶奶伤心地说道。乞丐说:“那让大家都在除夕晚上躲在屋里吃饭,吃到很晚,“年”不就找不到人们了?!”“可是我们一直躲着也不是办法呀!”老奶奶突然神情紧张起来,说:“你快逃到山上去吧,免得被“年”伤害到。”‘不用,我有对付那怪兽的办法!”老奶奶瞧他那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就自己上了山。

  晚上,“年”果然来了,“年”看见其他家的灯火都灭了,只有乞丐那一间灯火没灭,就想:别人都怕我,就你不怕,那我就吃了你!“年”走向乞丐那间屋子,可是,它刚走到门口,里面就传来“霹雳吧啦”的声音,吓得不敢再向前迈一步,这时,乞丐走出来,手里拿着鞭炮,一点着,火花在空中乱蹦,吓得“年”赶紧溜走了。

  后来,十里八方的村子都知道了这“年”怕火,红色,鞭炮的声响,于是便在民间流传了下来,每到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买鞭炮,贴春联,为的就是吓跑“年”。

  这就是民间留下来的春节,我们买鞭炮,贴春联就是为了驱赶“年”。古代人民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只有春节这个节日,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快来和我们分享吧!

  【第3篇】中华传统节日

  走进腊月,年味儿渐渐地浓了起来。腊月里最重大的节日就是腊月初八。在我国北方,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年的序幕。

  腊八节的前一天,妈妈买回了各种各样的五谷杂粮,并把它们放在凉水里泡一夜,据说这样做豆宝宝们更容易煮熟。

  腊八节一早,姥姥便当起了军师,指导妈妈做腊八粥,我也好奇地站在一旁偷师学艺。姥姥让妈妈先把美美泡了一夜澡的“米豆宝宝们”放入大锅中,加水,开火,加热。他们身穿花花绿绿的衣服,将锅里变成了五彩的世界。随着火苗温度的逐渐升高,他们兴奋地在锅里翻滚起了身子,热闹地吹起了一个个小小的气泡,像是在讨论它们“泡温泉”的感受。这时,姥姥用大勺柔柔地在锅里搅和了一会儿,锅里马上更加沸腾了起来。她满意地盖上锅盖,将火关小了一点儿。不一会儿,妈妈看粥熬得差不多了,想去关火,却被姥姥拦住了。姥姥慢悠悠地说:“腊八粥熬得时间越长,口感就越好。”过了一个小时,锅盖边儿窜出了一股股淘气的白气,像是在提醒我们粥熬好了。姥姥关火后,揭开锅盖,我发现里面的水几乎都快没有了。拥抱在一起的粮食们不时吐着小泡泡,像在向我问好,又像一座座正在喷发的火山。红枣宝宝饱胀着身子,像一群穿着红袄的胖娃娃在扭秧歌。红豆、绿豆、黑豆、黄豆宝宝笑开了花,大米、小米、江米宝宝也像穿上了棉衣,更加圆润了。

  “大家快来喝粥啊!”我迫不及待地呼唤起来。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望着眼前那一碗香味四溢的八宝粥,赶忙品尝了起来。这粥喝起来糯糯的,黏黏的,香甜可口。在嘴里嚼着这些粮食,又软又香,像是在吃果冻,又像是在吃杂粮馍,香甜可口,回味无穷。大家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对这八宝粥赞不绝口!

  这爷爷时又给大家娓娓道来了腊八节的由来:“我国喝腊八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最早开始于宋代。腊八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这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传说喝了八宝粥能得到佛祖的保佑呢!”听完爷爷的讲解,我们也一碗粥喝下了肚,感觉整个人都暖融融的,冬日的寒冷一扫而光。

  在腊八粥的醇香里,是赶赴新春的欣喜与忙碌;在腊八节的记忆里,是家的温暖与舒心,我爱那八节,这个中华传统节日,这个能给人带来吉祥和幸福的节日!

  【第4篇】中华传统节日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又叫做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中华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起先,人们在农历五月五号这天要以龙舟竞渡的方式来祭拜龙祖,后来为了纪念战国时期跳江的伟大诗人屈原,就把这一天称为“端午节”。

  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相传在屈原跳江后,人们为了不让鱼儿吃掉屈原的尸体,并把糯米团用竹叶包着,煮熟之后扔到河里,这便是粽子。后来家家,都要在这一天吃粽子。粽子的种类繁多,大小不一,有江米馅儿的,有枣泥馅儿的,有豆沙馅儿的,甚至还有肉馅儿的,各个地区的口味也不一样,有的是甜的,有的世贤的,甚至还有微辣的。剥开那一层绿绿的外衣,就看到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把它放在砂糖上滚一圈,放入口中,味道又甜又黏,好吃极了!

  挂艾叶也是这一天的传统。艾叶会发出淡淡的香气,这种香气能够驱除蚊蝇,让人提神醒脑。除此之外,将艾草挂在门楣上,就像是贴了一张“道士符”,能够驱邪引喜,趋利避害。人们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者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

  赛龙舟可是端午节的重头戏。赛龙舟前,先要请龙、祭神,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龙舟与普通船只不怎么相同,龙舟狭长而细窄,船头雕刻着威武无比的大龙头,船尾雕刻着直冲蓝天的龙尾巴。龙头的颜色作为红、黑、灰、蓝等色,姿态都不怎么一样,一般是由木头雕成的。全身加以彩绘,上刻鳞甲。除了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等装饰。船头都站着一名鼓手,铿锵有力地喊着口号,奋力地击打着锣鼓,从容镇定地指挥着坐在船中间的一排桨手。桨手在鼓手的指挥下整齐划一地摆动着船桨。舵手站在最后面,龙舟的方向都是由他来控制的。大家齐心协力,你追我赶,互不相让。从远处望去真像是几条神龙下凡了一样,壮观极了!

  在这一天,打招呼也是有讲究的:同人问好时不可以说“端午节快乐”,而应该说“端午节安康”以表示对死去的屈原的尊重。

  端午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蕴含的文化是大多数节日都比不过的!我爱端午节!

  【第5篇】中华传统节日

  又是一年中秋节,在这样一个人人期盼的节日来临之际。也许每个人的期盼各有不同。真要来谈谈过节的感受,谈谈过中秋的意义,恐怕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生活状态的人,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对于我们这群新时代背景之下的高三学生来说,中秋节的意义和最大感受只有两个字-----------放假。

  对于那些附庸风雅,谈诗弄词的文化人来说。这种想法是颓废消极的。他们会因此而忧心忡忡,忍不住要长篇大论,好好地砰击一下。为了不至于让他们忧虑成疾,我们还是来认真的关注这个节日,带上我们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尊崇,普及下中秋文化吧。希望我们这样年轻一代,你扔掉那种过于随意,不负责任的观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接棒者和传承者。

  中秋节,因其为秋季的第二个月,故称中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中秋之中,所以称之为中秋。中秋节,又称八月节。八月半。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月圆节。唐朝还被称为端正节。过中秋习俗自古就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本质上是一种期许。一种愿望。期待丰收和团圆。这些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系之于人之团圆。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期盼丰收,家国和谐,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我们不比争论谁对谁错。我认为他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不会是单一的来源和起因。如果农历也称阴历,阳为日,阴为月。月之圆缺周期,是古人对时间的重要记录依据,也是农事活动的主要参考,对古人的生存生活意义非凡。所以上古时候我国边有妓院仪式。有记载的最早的祭月仪式是在西周。历朝历代皆有。北京月坛便是有力的佐证。月饼用于祭日,也被人们用于亲友之间的礼赠。如果我们从古人的角度去感受,会对中秋有一个更深刻全面的理解。

  在中秋月圆之际,战乱不断的状态下。父子夫妻分离,士兵,游子思念家乡亲人,却无法团聚。因此,流传下来许多关于战乱流离的诗篇。与古人相比,虽然我们当代人也能说出对中秋节自己的理解,但比较起来,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虽然我们最终也会有自己的感受,犹如两地分居,大龄青年,单亲家庭,而生成的对于团圆的期盼。但对于分别,分离,与古人相比感受就没有那么深刻。面对那些,遥无音讯,生死两茫茫。他们是那样的无望和无助。而今人则可随时通讯,闲谈。因此对今人来说中秋团圆。主要还是聚在一起,热闹热闹。通过某种仪式来展示自己的一份心意而已。很少会有人在月圆之夜,摆供祭月,户外赏月。因此,全面了解中秋节的历史。对于我们认识传统,认识生活在传统之中的我们,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从中找到那些被遗忘,丢掉的过节之本心。才是过节之意。也是国家层面过节,放假之良苦用心。

相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