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黄河边
五一假期,携家人同游黄河湿地公园,在奔涌的滔滔水流中沉思,留恋于风吹茅草之舞,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有数千年来,人类治理黄河之伟大——驯服这条巨龙并与之和谐相处需要何等的智慧与壮举。
引着小女,在大堤上缓行。女儿指着那满是泥沙的土黄色的水流,大呼:“妈妈,大海真美啊!”一行人皆笑出了声,小姑娘没有见过大海,黄河也是第一次看到,张冠李戴源于自己的常识,倒也无可厚非。“茉茉,这是黄河,不是大海!”我纠正道。“哦,妈妈,我知道了。这是黄河!”小姑娘处于常识和知识输入阶段,倒也乐于接受新知。
黄河得名于她水的颜色,从地理书上学到的,源于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原本是清澈的,逐渐壮大的河水,经过黄土高原,卷入无数泥沙,地上河开始浑浊不堪,变了颜色。用浅显易懂的话,给小姑娘普及关于黄河的常识,她似懂非懂地听着。
顺着河堤慢步,脑海如黄河般波涛翻滚,那些对黄河的了解,排山倒海似地涌了出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从这里看,的确能体会到黄河远上与白云相伴的那种感觉,河水淙淙,白云悠悠,水天一色,唯美壮观。
“妈妈,我能玩沙土吗?”她指着河边干裂的土块说。“这里的土是太黏手了,咱们那边去远一点的地方玩沙土吧!”我提了新的地方,因为河边的土,看着非常的细,并不是沙土,捏一下,黏在一起了,并没有沙子的疏松和颗粒感。这些土,大概是来自黄土高原吧,经过了近千公里的旅行,最后停留在了岸边,用它特有的黏性,无声着诉说着自己曾经的旅程。
远一点有个沙坑,大约是为孩子们专门准备的,好几个孩子在沙坑里玩儿的正开。爸爸陪着小姑娘玩沙土,我则又挪回河边。
立在岸边,细细审视眼睛所能观之河水,奔腾不息的水流,蜿蜒向东而去。脚下,堤岸边,有两棵大柳树,其中一棵已经被卷入水中,半卧半躺的样子,任水流击打;河水中,几段朽木随波逐流,在旋涡处翻滚后,再次跟着浪花前进;河对岸的远处,水蔓延至丛林边的湿地,视野尽头,是白云下的防护林。
黄河从我小时候开始进入记忆,在那个“全民防洪”的年代里,虽为身临其境,却也用双手为防洪做过贡献。那时候,七八月间,黄河防洪需要时,村里的大喇叭就开始喊,每家每户依据人口多少交多少多少的树枝(新看下来带着叶子那种),送到大队院,乡里统一拉到黄河边用。我们小伙伴个个是爬树高手,在村里一二十米高的大杨树和大槐树上,大显身手,拿着磨得锃亮的镰刀一阵猛砍,树枝纷纷落下,大人在底下收着。
还有两年,学校号召并要求我们每人上交树种若干,说是要支援甘肃种防护林,保护黄河,我们小学生,也是一个个摩拳擦掌,爬树钻沟地找树种,那感觉,仿佛是在回应祖国母亲的召唤,那种壮举感至今还在脑海里。
第一次见到黄河,已经是高中生了。一个周末,没有回家的我们,骑自行车,从学校出发,一路向北,跟着公交车到了邙山游览区(那时候的名称),见到了黄河母亲,亲手摸到了黄河水。
有了私家车后,也数次来黄河边游玩,带儿子骑过马,陪老妈坐过缆车,和爱人在黄河边漫步,吃过黄河大鲤鱼,上过快艇……。
随着黄河文化公园的建设,原来的餐饮娱乐项目退出,这段黄河在休养生息中恢复了最初的宁静,所谓的“繁华”和“嘈杂”均不存在。政府大力投入,保护母亲河,河边河上不再有那些破坏性的项目,无论是湿地公园,还是文化公园,都旨在让我们母亲河变得更加美好,让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青山依旧在,绿水身边流,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愿人与自然继续和谐共生,愿我们国家繁荣昌盛。
【第2篇】黄河边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我心中就想:这不是我的家乡嘛。后来我常喜欢篡改歌词,“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南岸住,听惯了塌方的声音,看惯了坝上的石方,这是我亲爱的家乡,是我生长的地方……”
我说的这条河,名字叫黄河。一提到黄河,大家不约而同地总能想起“母亲河”这三个字,想到“黄河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这对于很多数人来说只是个概念,而我却有着真切的体验。我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喝着黄河水,吃着黄河沙,常在河边玩儿,“修河渠,筑堤坝”,满身的淤泥,满眼的黄沙。这条河伴我成长,这条河让我坚强,这条河有着美丽的传说,这条河有着顽强的精神。
曾记得小时候爸爸给我讲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还没有人类,在黄河的尽头生活着很多鲤鱼。其中有一位年长的鲤鱼告诉年幼的鲤鱼们说:“如果你们不想像我一样当一条普通的鲤鱼。像我一样这样老去的话,你们要去找一个叫龙门的地方,跳过那道门,就可以变成吉祥的龙,就可以长生不老。”于是,鲤鱼们成群结队的离开家乡去找龙门,他们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龙门。他们经过了无数次尝试了,有些条鲤鱼终于越过龙门,变成了呼风唤雨的神龙,而有的鲤鱼脑袋都被撞黑了,也没有越过只好放弃。从那以后,撞破头也没有跳过龙门的鲤鱼,头上却留下了一个黑点。听爸爸讲,或是我就特别好奇—真是这样吗?所以每次看到黄河鲤鱼,都要仔细看看他们的头上有没有黑点,如果有,我就认为它是跳过龙门的鲤鱼的后代,否则就不是。这个美丽的传说,一直伴随着我成长。直到我长大,直到黄河的河床离我们越来越远,黄河的水越来越小,黄河的鲤鱼也越来越少。我也知道了这个故事并不存在,旨在启示人们:所有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即使无法战胜,只要努力了就好。人们应该像鲤鱼一样,勇于挑战,逆流而上,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极限,挑战一切不可能。我也真的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到了很多的力量和勇气。所以每当我遇到困难挫折想要放弃时,我刘会对自己说,人鱼同喝黄河水,人怎么能不如鱼呢?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天而降的黄河,造福于两岸人民的同时,也常常给两岸的人民带来灾殃,一次次的决堤,冲毁村庄,淹没庄稼,让两岸人民苦不堪言。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没有离开黄河,就像小孩子离不开娘一样,娘的打骂是为了磨练孩子的意志,是为了让孩子成长的更好,更优秀。黄河两岸的人们为了好好利用黄河的资源,开始筑堤修坝,于是出现了“黄河腰鼓”文化。
记得我们万滩的三刘寨学校,曾在校长的努力下,再现了腰鼓文化所表现的当初人们“驯服”黄河时的劳动场景——搁浅拉纤、柳筐担石、打硪号子、徒手搬石等,黄河腰鼓那磅礴的气势,也只有黄河人才有,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它是黄河赋予我们的“黄河精神”。
如今再看黄河,已经没有当初的浩浩荡荡,而是“潮平两岸阔”、“两岸千里成平壤”,但黄河的淳朴、浑厚,顽强、勇敢,却在黄河儿女身上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我家就在黄河边,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黄河边,黄河的故事讲不完……
【第3篇】黄河边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每当听到这首激情澎湃的歌时,我的心中就有一条黄龙在奔腾不息,几千年来这条大河,就像母亲一样饱经沧桑,养育了一群群华夏儿女,我很骄傲我的家就在黄河边。
黄河,中国的第二长河,被称为——母亲河。始于青海巴颜格拉山的雅拉达泽峰,途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由于流经黄土高原带入大量的泥沙,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几千年来夏、商、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在这条母亲河的抚育下展现了历史的风采,开创了世界文明的先河,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出现了《诗经》、《易经》等许多不朽之作,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黄河,刘禹锡的《浪淘沙》,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的气魄、豪迈奔放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漫步在黄河古道边,听着那日夜不停的歌声,穿高山、绕平原、飞峡谷、跃丘陵,一路气势磅礴、浩浩荡荡,唱着轰鸣的歌,鼓舞着华夏儿女们的豪情壮志。
黄河边,我的家——郑州。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一,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郑州出土的青釉瓷罐是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青铜冶炼技术和陶瓷业相当发达。这里地处黄河中下游,站在花园口,我想起了滔天的黄河水拦住了日本侵略者的进攻,是黄河母亲阻挡了侵略者的脚步,保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这条母亲河用她独有的气魄养育着我们,她是坚强的、伟大的,我们爱她,敬她,有时因为我们的贪心,过度的开采、浪费、污染,母亲河也会翻起惊天巨浪怒吼着教育我们,母亲河教育我们要敬畏大自然,要保护环境,我们建立起了三门峡水电站、小浪底水利枢纽,我们植树造林减少污染,如今的母亲河变的越来越温柔美丽。随着二十世纪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的建成,郑州成为了联系中国东西南北的纽带,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已成为了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人们累了、渴了、饿了就来到黄河边,坐上渔船品尝一下风味独特、肉质鲜美的黄河大鲤鱼,凝望着滔滔的黄河水,一朵朵黄色的浪花翻起,仿佛是母亲想要拉着我们的手永不停息的奔流,永不停息的向前。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用她宽广的臂膀、包容万物的胸襟抚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为了华夏子孙能够腾飞,为了民族精神能够延续,她日夜不停的奔腾着,滋养着我们,我想大声的喊出:“黄河——母亲,感谢你给了我们一个家,感谢你让我们学会了自强不息、蓬勃向上,我爱你!”
【第4篇】黄河边
小升初杂事繁多,放假出不了远门,心里憋得慌,想着怎样散散心。顺子电话约着到黄河边看看,正合我意,立刻开车出发。
将近半年的时间没去过那儿,尤其是二桥附近的黄河滩区,心里充满了新奇感。北环堵车,中州大道堵车,顾不了那么多,依旧老套路,直达黄河边。临近黄河公路大桥,汽车右拐进入一条大路,紧邻大桥一直向前,刚开始路看到两边许多临街小店,再往北走是绿化带。这里的树木高大挺拔,郁郁苍苍,给炎热的夏季带来了阴凉。还没来得及分辨树木名字,眼前豁然开朗,我们达到黄河大堤。
左边是个小型停车场,停着大大小小的车辆。右边是1938年黄河扒口处,现在的名字是花园口记事广场,那里有纪念亭、喷泉广场和事件浮雕。我们看过无数遍,直接略过。没走多远,车子驶入绿化带里的一条小路,停下来透个气儿。
这是个石雕广场,书法名家对黄河赞颂的诗句镌刻在巨石上面,形成了黄河文化。我们走马观花向前走,石雕上的内容一个也没记住。倒是留心了脚下的一块石头,上面写了“入海口”——我们是从下游到上游逆流而上。果不其然,这里的布局是黄河流域小缩影,“黄河”两岸的石雕上记载的是黄河流域风光的诗词佳句。小景里点栽满了树,树木不大,“未成阴”那种,树下的野草疯长,分不清哪些是人工绿化的。顺着黄河“之”字拐了两个弯儿到达上游,小路戛然而止,脚下一块石头上书“黄河源头”。太简单了,简单的让人适应不过来,有些怅然所失。环顾四周巨石上的文字,有些字体不认识,有些草书不认识,忽然感到自己才疏浅薄。假期该充电了。
在这里停留十来分钟的时间。顺子开车,继续前行。顺子指着两边的建筑垃圾说:“前段时间,环保部督查组来了,花园口景区进行整顿,黄河大堤两边的违法建筑全部拆除了。”我这才发现与往日的不同之处。我记得黄河大堤上一直都是车流不息,人满为患,两边的商铺饭店鳞次栉比。现在这里断壁残垣,狼藉一片。我还发现,黄河大堤上的汽车少了,游人更少了。
汽车在冷冷清清的气氛中继续前行。大堤靠黄河的一边扎着密密麻麻的铁丝网,阻挡了游人靠近黄河。我们走了好几个曾经熟悉的道路,都是铁丝网把门。走到水文测绘站那个路口,我们终于看到了黄河,抓紧开车进去。
这里静悄悄的。三四辆汽车停在那里。一个钓鱼者提着渔具,不紧不慢地准备走下堤岸。前边是宽阔无垠的黄河,近处的河水打着旋涡缓缓前流,远处的滩涂大多被河水侵蚀。再远处,能看到滩地上的简易棚,还有电缆通往那里,这里曾经住有人。没有游船,怎能过去呢?原来是黄河发大水了:每年七月初,上游的小浪底水库调沙,巨大的流量冲向下游,直达花园口,于是这里的岸滩被水淹没,庄稼或减产或绝收,河中间滩涂上的人避祸撤离出来,只留下不值钱的家当。
我们走下大堤,直达黄河边。昔日的游船快艇消失了,黄河渔家消失了,卖杂耍的小摊小贩消失了,骑马骑骆驼的游人消失了,仅从柳树林里面的建筑废墟才能想象曾经的繁华。走进河边,一股凉气扑来,身上陡然凉爽了许多。三四个钓鱼者坐在岸边,眼睛直直地盯着鱼漂,毫不在意我们的到来。能钓到鱼吗?顺子说,拐弯的地方水流缓慢,有机会钓到鱼,大概是那种一揸长的鲢鱼。我想起来了,喜爱钓鱼的朋友送鱼给我,都是那些不大不小的鱼,他们嫌收拾起来麻烦,最好的办法就是送人。
与钓鱼者搭不上话,彼此不是一路人,甚是无聊。顺子说有个月牙湖的地方,以前去那里吃过饭,味美实惠。我们继续驱车前行,找了好多路口,顺子说大概是这条路。这是一条土路,汽车过去尘土飞扬。一直走到最深远处,分不清方向让人害怕的地方——太静了!这个渔家乐很大,里面有个人工大湖,改成了月牙的形状。里面的建筑大多被拆除了,院子里乱七八糟的,还有一只看门狗,一只小羊,几只鸡子,还有两个人懒洋洋的聊天。互不认识,也梅花说,撤吧。
重新回到大堤上。一辆大卡车挡住了路,车上装着几颗柳树,车旁几个工人在装车,还有几个工人在挖树。顺子说:“大夏天的,栽树能活?真能折腾!”我笑笑说:“你外行了。现在移树是因为移树的经费到账了。栽树能不能成活,那是领导的事儿。树活不了,还有经费保障嘛。”顺子意味深长地摇摇头。
临近中午,准备归途。这次短途旅行一个半小时,简直就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魅力景区,和谐唯美。急切地盼着景区赶紧把拆迁的残局收拾好,以崭新的形象迎接八方游客的到来吧。
【第5篇】黄河边
上个周六和朋友一起去黄河边玩儿,其实也没什么怡人的景色,不过幸运的是那天天气刚刚好,不冷不热,凉风习习,十分惬意。我们一行三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哼着小调,说说笑笑来到了黄河边。站在黄河的岸边,有种莫名的亲切感,毕竟我们和我们的祖先曾经被黄河母亲哺育过,看到她的广阔和深沉,心中的敬仰和感恩油然而生。
感叹良久,我把目光转向了观赏黄河的人们,扫了一大圈,三个站在黄河边照相的游客吸引了我的目光,几乎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我把目光都聚焦在了她们的身上。三人中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孩,也就十六、七岁,一个耄耋老人,看起来她们是爷孙关系,给他们照相的就是女孩的爸爸、老人的儿子。老人看起来行动不便,言语极少,女孩一手搂着爷爷瘦弱的肩膀,一手伸出“剪刀手”,纯真的笑容面对着镜头,她还很有耐心地教爷爷伸出“剪刀”,看爷爷没什么反应便“调皮”地帮他掰出食指和中指,还一字一顿地对爷爷说:“爷爷,这就是剪刀手,就是耶”,爷爷也不知是被孩子滑稽的行为逗笑了还是听懂了孙女的话,他咧了一下嘴唇,虽然笑容看起来很生硬,很勉强,但温情暖暖,三个人照完相,孙女找来可以坐下来的长凳子扶爷爷走过去坐下,拿出水杯递给爷爷喝水,还一边耐心地说:“爷爷你看,这水杯里有热水,渴了就喝水,杯子盖是这样拧开的。”这个过程有“老师”的示范,还有“学生”的练习,爷爷的手看起来有点颤颤巍巍,但还是很开心的“学着”,想必是孙女故意把杯子盖拧的很松,爷爷拧了两下就成功的打开了,孙女高兴地拍手大笑:“爷爷,你真棒”,还给爷爷竖起了大拇指,爷爷脸上又露出了“生硬却温暖”的笑容。就这样,他们聊了会天,歇了会脚就走了,在回去的路上女孩小心翼翼的搀扶着老人,爸爸在身后静静地跟护着。
看完这一幕之后我感慨万分,还有什么比这样的画面更“赏心悦目”,更让人暖意融融?这让我想到了我3岁半的小侄女依依搀着我90岁的奶奶在胡同里遛弯的情景,虽然奶奶已经过世很久,但那两个背影永远印刻在我的心里。奶奶在世的时候,每每提起我小侄女,就高兴地合不拢嘴,一个劲的夸:“依依真懂事,可会帮我拿拐棍了。”
对于那个未成年的女孩和我那3岁半的侄女来说,这或许是他们的父母给他们做了良好的榜样,或许他们就有一颗如此善良懂事的心。老人就和小孩一样,倒退几十年,她们也曾是亭亭玉立的女子,他们也曾是刚毅果敢的男人,他们含辛茹苦养育了他们的孩子、他们孩子的孩子,他们也一定是耐心地,幸福的教育着自己的下一代,教他们怎么打开杯子,教他们如何自理,如何做人,而如今,他们已经步入古稀之年、耄耋之年,或许行动不便,或许连话也说不出,或许连我们是谁都已记不清楚,但他们看到了他们的孩子也像当年他们对孩子那样对待着自己,如此耐心的,小心翼翼的对待着自己,他们心里一定很幸福很甜蜜。
人生就是一个轮回,从最初的“孩子”的角色走过几十年,到了生命的最后,又回到了“孩子”的角色。不管我们长多大,不管我们的长辈有多不便,希望我们能够做到女孩那样,像守护和亲昵自己的朋友和孩子一样对待我们的长辈。而这样的传承不也正像我们的黄河母亲吗?她哺育了我们,而现在她已经老了,我们能做到像女孩那样对待自己的爷爷一样,对待我们的母亲河吗?
【第6篇】黄河边
昨天是小长假的最后一天,老公临时起意说:我们到黄河边钓鱼吧。我也喜欢到户外游玩便随声附和道:好啊,去看看黄河,赏赏黄河两岸的风景,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一定是别样的感觉。就这样叫上三五好友便驱车前往黄河岸边.四十分钟的车程我们就到了黄河大堤上.
从车窗往外望,黄河大堤的两旁方圆二百米宽都是绿化带.大堤的长度那自然是像黄河一样九曲十八弯蜿蜒不绝。大堤南岸是排列整齐的大叶杨和小叶杨.它们一棵挨着一棵密密麻麻的使劲向上生长.从春天的大片鹅黄到秋天的片片金黄,它们从指头粗一样的小小幼苗长成今日碗口粗壮的成年树林.这个季节看上去它们好像都披上了节日的盛装.黄绿相间的叶子在秋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好像在提醒来往的车辆说:看,我多美丽.是啊,这五彩斑斓的秋色吸引着多少周边的人前来观赏.黄河大堤的北岸种植的是一百米见宽的柳树。他们的树龄大约已经五年左右,树干如大瓷碗口一样粗细.看上去很结实的样子。在大堤上向下望,只见大面积的柳树林茂密葱郁一眼望不到头.微风吹过,像黄河岸边卷起了千里的绿色破浪跌宕起伏,目不暇接。这黄河大堤两岸的绿化带不但赋予了秋天的色彩而且还防护着黄河岸边的风沙,为郑州绿城环境筑起了一道绿色的屏障.
中午到了农家,农家特色菜又极具风味令我们几个大饱口福。一道黄河黑鱼两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吃是黑鱼片,均匀的黑鱼片烧得白里透着黄,禁不住尝一口,入口即酥,仔细品味,香而不腻。大家对这黑鱼一吃赞不绝口。接下来品尝黑鱼第二吃,是新鲜可口的鱼汤,白白的、厚厚的汤看上去浓浓的,舀一碗尝尝,又鲜又香.大家又赞美了一番。剩下的几个菜也道道是精品。牛肉、肚丝、蒸菜、一鸡三吃个个风味独特、口感清新、可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吃完之后,只想拜师学艺,想学这里的烹饪技术了。
吃饱喝足了之后,大家开始钓鱼了.我们来到一野塘边,大家积极准备着,个个都想大显身手,有种不钓出鱼绝不罢休的阵势。河塘里的水清清的,四周种满了树,秋风微微的吹着,天空不时飘下小雨来,一阵一阵的不慌不忙。我悠闲的望望这里,看看那里,心里说:在这样的环境里钓鱼感觉真好。半个小时的光景过去了,有人钓上来鱼了,大家欢呼着纷纷去观看,大家都夸这鱼长得漂亮,金色的尾巴,瘦长的身子,我说这是健美鱼瘦过身的.老乡说:这鱼绝对好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笑着.这时小雨一点也不下了,老天爷很配合,不扫大家的兴致。大家有人洒鱼窝子,有人耐心的垂钓,有人走走停停不时地换个地方,我看他整整丈量了一整圈鱼塘的周长,他说:他在看鱼,站在岸边可以看到水里的鱼,或许他体会到了鱼世界之美好。不一会又有人钓到鱼了.又是一阵兴奋。在这野塘里钓鱼考验的是耐心,能钓到一条鱼都会无比满足.
时间过的真快,一会天即将黑了,大家还在专心的垂钓,我作为旁观者分享着他们的欢笑,记录下来.愿这快乐美好的假期永留心间。
【第7篇】黄河边
今天的生活达到了高潮,明天我要去参加活动。
自己烧烤弄了一回,有点经验,黄河边去了一次,吃的不赖。所以就打算着去黄河边烧烤一次。
其实在昨天下午就开始准备了,三口都很兴奋,其他三家人也可激动。发上面,准备自己打烧饼炸油条。走路去丹尼斯,买了腐竹、北京老式酸奶、五花肉、油,早早的休息。
早起,电话就响了,咋样了?啥时候去呀?催!
按部就班,熬汤,大米小米绿豆。打烧饼,炸油条。
吃罢早饭,女儿自己去菜场买了土豆、豆腐、面筋。带着家里原有的火腿肠,凳子、案板。忘了,还有木炭呢,麦德龙取木炭,捎带第一家人,又买了黄瓜,饮料。
到达第三家,开始准备,大人小孩一起上,切块、串串,有的手被扎流血仍继续。
外边实在是太热了,大家商量着在楼下吧,屋里有空调,可以舒服些,没人答应,孩子们一心想着去黄河边烧烤呢。
一说去黄河边,乖乖嘞,热闹了,一起出动,搬桌子,搬凳子,拿饮料,背水,抱串串,拿烧烤炉,提木炭,搬家似得,两个后备箱装不下,三个高凳子放到了前边副驾驶位置,小凉席放的了后窗玻璃下边。
曲流拐弯来到二桥下,还是人满为患,孩子们也不宜在这近水的岸边玩耍,继续前行,一处下坡,拐进去,太脏了,太热了,没有一丝风,再上去,继续东行。
过了黄庄口,一个坝头,挺适合,可是那里边的草坪我们不舍得践踏,就在河堤的南边树荫下,支起炉灶,生火烧烤。
引火很不容易,挖个坑,拾些柴火,报纸点着,放上特种含煤木炭,烧了一会儿,又灭了,继续烧;另两个人在炉子里也试着点燃报纸,倒上油,可是不行。地火燃烧后,把着火的木炭捯进炉子里,其他的木炭堆上去,五分钟,所有的木炭都燃着了,开始烧烤。
第一炉是肉串,小朋友有模有样的坐在高凳子上,不慌不忙的刷油、翻转、互压。撒上盐、孜然、辣椒粉,胡椒粉、椒盐,嫩香诱人,一人一串,吃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大人小孩都把闷热的天气,满身的汗水忘却了。
接下来一炉又一炉,满头大汗,说说笑笑,热热闹闹,或坐或站,或吃或喝,比在家的感觉气氛自由。
孩子们出来感觉到的是自然生活,也是原始的生活技巧。想起我小时候在河堤上,和哥哥弟弟一起烧坷垃窑,把红薯闷到里边,转一圈,割一篮草,扒开软甜的烧红薯,那滋味,比母亲在家锅里蒸的好吃,也不只是啥原因。现在孩子们估计也不知道,在河堤上烧烤,和在家吃饭滋味不一样的原因。
完了,吃饱喝足,一说回家,乖乖嘞,收拾家什,仓惶回家。是呀,天老热,坐到车里空调扇着,舒服多了。
大家还是把垃圾收拾了一下,一个好习惯告诉大家,环境不容破坏,要不下次我们再来时,多不好呀!
问下次还来不?天凉快、下雨、阴天再来,您也好写博客。善解人意的孩子们呀,感谢他们让我的博文有啥可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