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篇】《我和我的家乡》读后感
十一期间在家里面看了《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电影。笑中带泪是看完这个电影最真实的感受。每个故事都以喜剧的方式呈现给大家,无论五个故事中的哪个,都有着鲜明的喜剧特点,加上擅长幽默搞笑的演员精彩的表演,让《我和我的家乡》成为国庆档最好笑的作品之一。
每个故事的背后是每个背井离乡的游子对家乡那种无法割舍的爱,每个人对家乡的小爱更体现了中国人对家乡炽热的大爱。不同的故事里虽然充满着欢声笑语,却也多次让人触动的落下泪来。范伟主演的《最后一课》这个单元,让我不自觉地想起学生时代遇见的那些老师,就像现在自己也成为一名老师,有很多事情都能感同身受。在雨中奔跑、摔倒的身影尤其的触动我的内心。记得小时候自己不喜欢学习,天天被老师各种罚,现在回想起来,也是最美最羞涩的回忆。总之,所有的用心给下一代奉献教育与爱意的老师都是很值得敬畏的,也是最能触动人心弦的。
可以这么说《我和我的家乡》的几个单元故事都被处理的既有欢乐的笑点又有动人的泪点,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人离开家去大城市奋斗,只是为了生存。因为种种原因,家乡成为了回不去的家乡。
【第 2篇】《我和我的家乡》读后感
影片之初,便是宁浩导演的《北京好人》。葛优再续张北京的故事,与张占义一同演活了甥舅俩的亲情经历;暖心之后便是陈思诚导演的《天上掉下个UFO》,还是一贯“唐探”风格的热闹喜庆,糅合了科幻与喜剧的元素,讲述了贵州大山里的致富追梦路;在徐峥导演的《最后一课》中,范伟老师挑起表演大梁,以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一个爱学生的人民优秀教师形象,老中青三代共回二十年前感人课堂;邓超和俞白眉合作的《回乡之路》里,搞笑的口音、“油腻”的举止里却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情;压轴出场的《神笔马亮》同样没有让人失望,闫非与彭大魔携沈腾马丽用幽默的笔调刻画着脱贫攻坚。五段故事各有侧重,但却都成功地讲述了主旋律故事。
最后一课,甚至击中了我的泪点,作为人民教师的感同身受,这种感情是共通的。想起我的姥爷退休后眉飞色舞讲述他的教学故事,还有不断去看望姥爷的学生,甚至在老年痴呆之后,在院子晒着太阳的姥爷突然读起了《木兰诗》,讲解起了岳飞的《满江红》,教育者都是用心去做的,对学生的那种感情也是最真挚无私的,最真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心。
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下,家乡却是永不褪色的让人想起来宁静的地方,想念家乡的小山、大山……
【第 3篇】《我和我的家乡》读后感
十一假期期间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我和我的家乡》,里边讲了五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北京好人》,葛优主演的。其实讲的就是老百姓身边的事,讲的是主人公张北京用自己医保卡替舅舅治病,被拆穿后呢,舅舅为不牵连他,撒谎说他偷了张北京的医保卡,他就决定了,用自己买车的钱给舅舅交手术费。后来回村里,发现舅舅原来有医保卡的,其实这个就讲的是北京漂泊的异乡人,小人物身上的小事儿,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医疗体制的完备。
第二个是《天上掉下个UFO》,黄渤主演的,讲述自己的家乡由贫困落后的山区,因为一场意外发现UFO,开始发展旅游业,最后虽然知道是一场误会,但家乡还是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精准扶贫事业的大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脱贫致富。
第三个是《最后一课》是范伟主演的,范伟主演真的是老戏骨,把这个人物塑造的特别的鲜活,因为我本身我也是一名老师,所以我特别能理解他对学生的那份感情。第四个小故事,那是《回乡之路》,第五个是《神笔马良》比较的出彩,我喜欢那种画面中的美感。
家乡是所有游子的牵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医疗体制、精准扶贫等事业也迎来了大发展。
【第 4篇】《我和我的家乡》读后感
上周末,妈妈带我去看了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名字叫《我和我的家乡》。
这部电影分为五个单元,让我印象最深的又两个单元,其中一个单元叫《最后一课》,而另一个就是《神笔马亮》。
《最后一课》讲的是一位老师年纪大了,他得了阿尔茨海默病,所以他的记忆停在了1992年他给同学们上课的时候。
上课时,一名同学画的画被弄烂了,老师看了看他的画,问道:“你画的是什么呀?”
同学说:“我画的是我梦想中的学校。”
老师又问:“你为什么不涂颜色?”
同学说:“我没有颜料。”
老师听见了,冒着大雨去帮他找颜料,可回来的路上,不小心滑倒了,颜料也掉到了小河里。这时,镜头回到了现在。老师走呀走,记忆慢慢变好了。他走到了一所现代的学校旁边,忽然,以前他教过的学生突然出现了,当年那个画画的孩子长大了,成了一名建筑设计师,他把他画的学校建造在了这里。这时,老师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记忆也瞬间恢复了。看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
《神笔马亮》讲的是马亮考上了一所很著名的美术学院,可是他为了用自己的“神笔”建设他的家乡,放弃了自己宝贵的留学机会,我觉得这一点让我非常感动。
这部电影既有让我捧腹大笑的瞬间,也有让我感动的时刻,他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为家乡做出贡献。我长大也要像他们一样,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第 5篇】《我和我的家乡》读后感
周日和爸爸一起去观看了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电影分为5个单元互相独立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和人们的家乡有关,而且都很幽默也让人深思。我最喜欢的是第3单元的的故事《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讲述了身在瑞士的范老师突然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这个病让他最后的记忆停留在了二十多年前支教望溪村时为同学们上的最后一课课堂上,他的儿子想帮他恢复记忆,就联系了范老师曾经教过的学生,范老师的那帮学生们,为了帮助老师拼凑成记忆的拼图,还原最后一课的情景,费尽办法重新布置了当年的教室,重现了当时又破又旧的教学环境,找来他们的孩子扮演儿时的他们。范老师回到望溪村后,“正常”地上课,“正常”地管教孩子们,可是,其中一个孩子带了一部手机和一箱彩笔,手机的铃声和几十种不同颜色的画笔令老范的情绪瞬间崩溃,不由自主地走出了破败的教室。走进了现在富裕的村庄里,走进了全新的乡村小学!最终,还是他曾经最关心过的一个学生——姜小峰的出现,把他从错乱的记忆中救了出来!
这部分故事既是告诉我们要知恩感恩、要懂得回报,也告诉我们知识能改变贫困,知识能改变命运,更告诉我们师恩的伟大!
【第 6篇】《我和我的家乡》读后感
看完《我和我的家乡》了,有笑有泪,五个故事中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邓超和闫妮的《回乡之路》这一part了,也许是因为它的无厘头搞笑,也许是因为故事突然反转后的催泪,也许又是因为它在笑与泪中映射着的是真实。
邓超饰演乔树林在故事开始让人一眼就觉得是个大骗子,一路上都让人觉得嬉皮和浮夸,直到最后小朋友的演讲,才让故事有了个大反转,从一个装大款的骗子,摇身一变成了被扶养长大后回归当地,不遗余力的付出和改变家乡的乔树林,而在演讲的舞台屏幕上,放映的是牛玉琴石光银这些扎根在陕北奉献的家乡人。
陕北,毛乌素沙地,如果之前你不知道这个地方,或许《回乡之路》这个故事可以让你了解一下,从860万亩流动沙地的生命禁区到塞上绿洲,陕北一代又一代的治沙英雄扎根在当地,创造了一个奇迹,看到小时候印象里的黄土高坡到最后居然变得绿意盎然,心里不由得觉得实在震撼。
我很喜欢小朋友演讲时说的那句话——“每个人都会被别人改变,但很少有人能真正的影响别人。”毛乌素的变化,是很多人的付出换来的,他们不被别人改变,也真正的用自己的力量,影响了很多人。
【第 7篇】《我和我的家乡》读后感
周末,爸爸妈妈带我去看了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电影里的场面很搞笑,也很精彩。电影里的人物、事情大都很滑稽搞笑,引得看电影的人们都哈哈大笑,我笑的眼泪都快出来了。虽然电影里有很搞笑的情节,不过也有让人感动的时刻。就比如第三个故事,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那里讲的是有一位老人,他曾经是一位山村的小学教师,现在他已经很老了,老到连他的儿子都被从他的脑海里抹去了。但他却清晰的记起了他曾经在一个小山村里教书的那段日子。他的儿子不想看到父亲那样悲伤,也不想老人的一生留下遗憾。儿子就和他父亲教过的同学商量着,重新再来演一次那时候上学时发生过的事情。可有人就问了说:“那我们现在都长大成人了,那找谁来当我们的小时候呢?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了,他们商量说:“我们可以找一些孩子来代替我们。说着他们就动起来,一切都准备就绪时,他的儿子就带他的父亲过来了。可是年迈的父亲还是记不起他的儿子,但是父亲一到学校就想起了当年教书时的点滴,一下子好像真的回到了过去。虽然最后出现了漏洞,但作为老师的他已经没有遗憾了!
这个电影情节让人很温暖,也很感动。我喜欢里面的每一个角色的扮演。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关于亲情和爱,还有浓浓的师生情!
【第 8篇】《我和我的家乡》读后感
看了《我和我的家乡》这个电影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欢乐中带着泪水,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五个小故事《北京好人》、《天上掉下个UFO》、《最后一课》、《回乡之路》和《神笔马亮》。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后一课》和《回家乡的路》。《最后一课》主要讲的就是范老师得了一种病,记忆会停在某一个地方上,这次他停留在了他在小乡村里教的最后一节课。我认为影片中最感人的就是范老师在一个小山村里坚持了十年。给那些孩子更好的教育资源,细心呵护着他们。范老师的精神是可贵的,知识改变命运。最后,被他教的一个小男孩长大了,这位学生见到了范老师,并深情的拥抱,十分感动。
下一个故事讲的是在沙漠里种植苹果很艰难,可是乔树林择依然不放弃,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终于种出了好吃又香甜的沙漠苹果。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学习,这让我十分感动,不管做什么事,只要坚持就能胜利,失败乃成功之母。
这五个小故事中都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让人感动不屈的精神。推荐大家看看,会收获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