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浅淡“岁寒三友”系列古诗
“岁寒三友”为什么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原来有坚毅不拔的青松,挺拔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
松
松树不但跟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关系密切,而且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影响更大,就在于松树那种夏不畏酷暑,冬不屈严寒的自然秉性,就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花时。”就是有这种威武不能屈的坚定情操。
竹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依。”人们喜欢用竹子有节,来比喻有气节。在大雪飘零的日子里,竹虽不能如松般岿然不动,但放眼望去仍旧一片翠绿,于竹来说,就算生不逢时也得不屈不饶的节节生长。竹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用来造房建屋,各种家具常常都离不开竹。
梅
“凌寒独自开”是你的本性;“为有暗得来”是你的精神。寒风接下你枝头上最后一片枯叶时,你忍受着痛苦。因为在枝头的雪堆中,藏着一个又一个稚嫩的花骨朵。它们是你的希望,在一轮冬日的清辉下,你将你的希望一个又一个地绽放,让它们接受最美的目光的洗礼。就是因为这样,你选择了冬天开放,因为你心中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太阳——孤傲。
冬天里的岁寒三友真是无与伦比的风景线,它们傲然挺立。我不禁对它们产生由衷的敬意!
【第2篇】浅谈“岁寒三友“之梅花系列古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自明代冯梦龙的《警世贤文·勤奋篇》。字面意思是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寒冷的冬季。引申义思是凡事都须艰苦锻炼,不断磨砺,才能取得成功。
梅花不是娇贵的花,越是寒冷,越是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它绽放的更加艳丽、芬芳。人们赞美牡丹,是因为它的富贵,赞美荷花,是因为它的出淤泥而不染,而我赞美的是梅花,是因为它的那种坚强不屈,傲雪斗霜的精神。梅花的精神不正像那些奋战在疫情战线的人们吗?在寒冷的冬天里,有一群穿着厚重防护服的“白衣天使”穿梭在病房中,汗水早已浸湿了他们的衣服;有一个个坚守在各个关卡的人民子为兵24小时严防死守,手脚早已被冻得冰冷僵硬;还有一批批穿着“志愿者”衣服的人们,有的消毒,有的分拣垃圾,有的运送食物等,在各行各业为大家服务。他们正如梅花一样不畏严寒、不俱病毒,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给我们大家带来了春天的温暖,让我们坚信中国必胜。
我要学习梅花的精神,做梅花一样坚强不屈、品格高尚的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第3篇】浅谈"岁寒三友"之梅花
说到”岁寒三友“我们都会想到竹、松、梅吧!它们是三种耐寒植物,这三种植物都有着非常好的耐寒性能,松竹历冬不凋,梅不畏风霜,因此有”岁寒三友“的美誉。在这里我就先讲其中的梅吧。
自古以来,人们就称赞它骄傲的雪的精神和孤独的好性格,不与花争春。因此,梅花象征着一个具有高尚和坚强品质的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也显示了梅花的精神和性格。
关于梅花的诗还有许多,中国古代文人用了各不相同的手法写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王安石的《梅花》意思是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这首柳宗元的《早梅》,以早梅迎风斗寒,昂首开放的英姿,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正直无私的胸怀,显示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志,表现了诗人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除了古代文人咏梅诗,还有现代的,比较有代表的属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诗是写梅不惧寒冷,不怕环境艰苦,整首诗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严寒总会过去,阳光明媚的春天总会来到,这次疫情,我们也要学习梅花的品质,不怕重重困难,做好防疫阻击战,战胜疫情,困难后一定有胜利,就像风雨后也一定会看到明媚的阳光和美丽的彩虹一样。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第4篇】浅谈“岁寒三友”
何谓“岁寒三友”?指的就是经冬不凋的“松”和“竹”,以及耐寒开放的梅。
一提起“松”,人们最先想到就是它的挺拔和不落,在天寒地冻的悬崖峭壁,哪怕万物凋零,也只有它毅然地,安静地,生长着。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松”情有独钟。在刘桢的《赠从弟》诗中写道:“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就是为了告诉后人:“人应当洁身自好,像松柏一样保持“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气势,方能守护初心。而在近代赞美“松”的诗句中,我却最喜欢陈毅写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首诗借物咏怀,赞颂了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坚忍不拔,宁折不变的刚直与豪迈。就是有千千万万像“松”一样的人,才能使中国冲出重围,屹立不倒,这也是国人品格的真实写照。
松之坚毅,竹之气节。在大雪飘零的日子,竹虽不能如松般岿然不动,但放眼望去仍旧一片翠绿,万古长青。这就是“竹,”就算生不逢时,也得不屈不饶的节节生长。中国的诗人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常青的特点赋予了人格化。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对“竹”的喜爱已经到了痴迷程度,不管是在诗中还是在画中,都对“竹”充满了喜爱之情,那是因为竹子有“节”,它的风格与郑板桥的脾气契合。除了郑板桥,还有很多诗人留下了赞美“竹”的经典诗句(作文盒子www.zwhe.com)。如北宋大诗人苏轼就曾作诗“宁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就是文人心目中竹的高尚品格。人们常说;:“做人当君子,君子当若竹”,这就是是竹的灵魂——高风亮节。
一提起“梅”,我的脑中不禁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在冰天雪地的世界中,世界一片白茫茫,万物已经凋零,可是在那白雪覆盖的世界中,却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王安石所著的《梅花》也正是这个意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几千年来,它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的品质和气节,鼓励了一代代的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在文学艺术史上,梅画数量之多,是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坐莫及的。世人皆爱梅花的美丽,更爱他那高尚的品格。
“松,竹,梅”你们看似平凡,却又是那么不平凡,你们那高洁,坚贞,清高,不屈的品格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因为你们的“志同道合”,才有了“岁寒三友”。
【第5篇】浅谈岁寒三友之系列古诗
一提起“岁寒三友”,大家一定会想到松、竹、梅这三种植物吧。其实古代描写植物的诗很多很多,成千上万,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什么文人墨客喜欢用优美的诗句来赞美鲜花呢?是因为她们的美丽芬芳,她们的高贵典雅,她们的楚楚动人吗?的确,她们都有自己独
特的魅力,但你别看“岁寒三友”外表平凡朴实,他们坚强不屈、刚正不阿的品质,使他们可以在冰天雪地里,
与雪花为伴,与凝霜为伍。
松
松树姿态挺拔,松叶密生而有层云簇拥之势,欹斜层叠,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树干直而细,在大风大雪中屹立不倒,任鹅毛大雪压在他那瘦弱的身体上,任如尖刀一般的寒风刮它那纤细的树干,任那随之而来的寒气刺进他
那看似经不起风雪细针似的的叶子。正所谓“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也许在大家眼中,竹子就是那么的平凡。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它必不可少,它可以做很多生活用品。它看上去是如此的柔弱,但生命力竟如此
顽强。当春天的雨露滋润大地时,它瞬间破土而出,生长是如此之快,对生长环境要求是如此之低,却长得如此
之高,难怪就连大风大雪都拿它没办法。
梅
大家应该都知道,梅花的抗寒能力在花中可是数一数二的,但梅花也十分美丽,稀稀落落的树枝上点缀着晶莹剔透洁白如玉的雪花,梅花在雪花间绽放开来。花瓣上的雪水使它变得晶莹,所谓“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寒风刮过,它们就像一束束燃烧的火焰在冰天雪地里跳舞啊。梅花你是多么的高洁,生命是多么的顽强不屈,单
独绽放,又孤单地枯萎,真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呀!梅花呀,你虽美,但不能与百花争艳,更不能一
睹春天的风采,但是你带给了冬天一线生机,这是多么有诗情画意的景象啊。
松、竹、梅——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坚贞不屈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屹立不倒的精神!如果我是一个作家,我用文章赞美你;如果我是画家,我用色彩描绘你;如果我是音乐家,我用旋律歌颂你!
【第6篇】岁寒三友
关于梅花的古诗有:梅花:咏梅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早梅李公明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红梅苏轼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梅花如同雪,只是没有香味。
梅花给我的感悟是:梅花就像人一样坚强,在雪中还可以那么美丽。
关于梅花的专家评论: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人们喜欢梅花,不只是因为她有“香自苦寒来”的风骨、“她在丛中笑”的怡然,更有“清姿瘦影立悬崖,幽香润万家”的情怀。清姿,是她的颜值;清纯,是她的品格;清香,是她的韵味。赏梅,得其真味真韵,一个清字贯穿其间,这是她形象的真实写照,是她灵魂溢出的芬芳。崇清尚洁,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追求,梅花则承寄了这一美好寓意。明代“花甲县令”冯梦龙来到“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的贫穷小县寿宁为官,把清正廉洁的前辈知县戴镗作为学习的楷模,为新建的戴清亭赋诗一首,其中有“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句,表达自己愿做一株不畏风雪、清香永驻的老梅的高远志向。《荆州记》里说:诗人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与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如此冰清玉洁之情谊,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人间佳话,与“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可谓异曲同工、相映成趣。
在中国语言中,“清”原本指水纯净没有杂质。正是从水的“清”中,引出了其他许多事物的“清”,从自然事物的“清”引申出了“清”的人文和社会政治意义。于是,便有了以清贫、清白、清爽、清高、清逸、清趣等以“清”字为核心来判断人格品性、社会风气的众多词汇,从古至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至宝。人们向往“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水”“清澈蔚蓝的天空”,更期盼梅花清香满神州,向往清廉的风尚、清爽的交往、清新的社会环境。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拳反腐败、纠“四风”,激浊扬清,使清廉、清爽、清新成为一种返璞归真的新境界,一种触手可及的新感觉,一种生机勃发的新气象。为人处世,不必再为送礼拒礼闹心;干事创业,不必再为托请请托焦虑;人际交往,不必再为请吃吃请费神……远离了污浊之气的雾霾,感悟了风气之变的愉悦,人们顿觉神清气爽,更增添了创造美好生活的执著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