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曹操
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两军实力相差悬殊,袁军数倍于曹军,曹操部将大多认为袁军不可战胜。但曹操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袁军。袁绍弃军逃跑,全部的辎重物资、图册兵藏被曹军缴获。
在清点战利品时,曹操的一名心腹发现了许多书信。这名心腹拆开其中一封,看了几眼,立刻脸色大变。他把所有书信收齐封好,然后抱着信件去向曹操汇报:“主公,这些都是袁绍与人来往的密函!”曹操接过信件,拆开看过几封后,对心腹说:“你去把这些信都烧了吧。”“烧掉?主公,您不该照着书信把这些叛徒全部抓起来吗?”心腹惊疑道。曹操摇摇头:“当初,袁绍兵力远胜于我,连我自己都觉得不能自保,更何况是他们。与袁绍勾结只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啊。”
曹操烧信原来,这些信件都是在许都的官员和曹操军中的部将写给袁绍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诚之语。曹操命人当众把信件全部焚烧。那些私通袁绍的部将,原本惊慌不定,见曹操此举,惭愧不已,同时也愈加感激,军中士气更盛。
曹操趁势进击,冀州各郡纷纷献城投降。曹操实力大为增强,为此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第2篇】曹操
曹操,文武双全,兼军事家政治家,还培养了两个名扬千古的儿子,在中国的历史中,却始终是个反面角色。相反,刘备,文武军事政治样样不及曹操,就一个儿子,不过只成全了一句“扶不起的阿斗”,倒受到中华民族的大力歌颂。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还真不能让我苟同,因此对于任何一个为曹操翻案的说法我都欢迎。
无论从凡人看英雄的角度,抑或女人看男人的角度,我都喜欢曹操。即便如此,书中有些为曹操翻案的情节,我也只能当桥段来理解,先人那些板上定钉的结论影响实在深哦。譬如,曹操在刺杀董卓未果,逃亡家乡途中,将收留自己的朋友一家杀死,在本书中,以一个用滥了的镜头:曹操偷听到这家母子俩要告发自己的对话,为自保才杀人。以此为曹操开脱,很难叫人信服。至于曹操回到家中,屡屡为此作噩梦,叫“救命、救命”之类的,也尽落俗套。
【第3篇】曹操
但是,瑕不掩瑜,总体而言,本书作者对曹操的研究狠下了功夫,作品也是以小说的面目出现,并非曹操传,允许发挥想象。有些想象也合情合理,如历史书中有说曹操故意令“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以“乱其君臣之礼”,书中的描写是,曹操给了他们三间居室,但关公不放心,将床搬出来,放在俩嫂门前,睡了一夜。这样的安排比较切合曹操与关羽的个性。
书中不少为曹操的代言,也像极了这个人物,如“文章再大也小,土地再小也大,与军国大事相比,个人性情文章就该提得起放得下!”这话也只有曹操这样通贯文、武、治国的大家才有资格说。
作为小说,免不了八卦。譬如有关貂蝉,这个大美女事迹不多,但任何一本说到三国的书都缺不了她。在本书中,曹操安顿吕布家眷与自己同返许昌时,见到了貂蝉,曹操是“暗中默默咽下口水”,以高度自律渡过了美人关。
本书以曹操为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来呈现这个人物。作者加入了不少现代的语言戏言,每每看得我忍俊不禁,但也没豁边,不过分,基本的史实还是尊重历史的,只是表现手段的变化。就像以摇滚的方式来演绎古典歌曲,妥与否,各取各的喜好。
【第4篇】曹操
《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
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第5篇】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满,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
人们所知道的,曹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黑白奸雄,卑鄙的小人。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有人说他是反贼,有人说他是奸臣,而在那个时代,我认为不存在什么是非善恶,那所谓的好坏也是建立在某一方面的利益之上的,盛世出英雄,乱世出枭雄,而曹操正是一个顺应大势而出现的枭雄。为什么他是枭雄而不是英雄呢?自古以来,名垂千古的是英雄。得天下的往往是枭雄,其原因就是枭雄不但有野心,却无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英雄却有着所谓的妇人之仁,为小义而失大义。
曹操生逢乱世,征伐侵袭的社会造就了他。也为他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他的一生主要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亲自参加的大小战役,近50个战马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这不仅仅提高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而且也提高了他军事理论水平,他在鞍马劳顿中学习古人作战经验总结自己的战斗实践。
【第6篇】曹操
献计的人是糜竺,他说他可以去把北海孔融请来。可能会破了曹操,然后陶谦自己守城,让糜竺去请孔融。
孔融到了以后,他便与众人商议怎样打曹操,这时有一个人来了,原来是太史慈,他来投奔了。然后打了一仗后,太史慈去找刘备,让刘备也出兵去打曹操。刘备答应后,出兵就打胜了。
孔融来迎接刘备,刘备说他带的兵太少了,要去借公孙瓒的,孔融答应了。
刘备向公孙瓒借了几千兵和大将赵云,孔融见了十分高兴。他们安排了一下人马。
刘备和张飞先出去了,他们碰上了于禁,于禁打不过退兵了。曹操正在商议军事,这时有人来送信,是刘备叫他退兵,曹操气坏了。忽然有人来报,吕布打后面杀上来了。所以曹操败了下来,陶谦想把徐州给刘备,刘备不要,陶谦把小沛给他,他才答应。
曹操认为吕布有勇无谋,就很放心的向前走,他走到树林里,有人怕有伏兵,所以劝曹操回去,曹操不听。就只见吕布的兵杀了出来,曹操往回走,但只见吕布亲自领兵杀了上来。
【第7篇】曹操
曹操手下有个“五子良将”,这让人会联想到戏曲、演义当中的“五虎上将”,由于这些人的确是战功赫赫,再加上话本小说给予他们的戏份要重一些,所以会让人们误认为,这“五子良将”就是曹操手下最勇猛、最能打仗的将领。
这些人能够在战将如云的曹操手下成为大将名将,在战争频繁的三国自然不缺乏武力和勇气,否则像华雄和颜良一样,一战而被人枭首,又何以在三国长期立足?
但要说到为将之勇,曹操手下的这五子良将还真的都排不上首位。那么,曹操手下可以称得上是第一勇将是谁呢?这个人就是曹仁!
X
曹仁字子孝,曹操的堂弟。汉末乱起,曹仁暗中纠集少年,有一千多人,周旋于淮、泗一带。等到曹操起兵,曹仁就跟随了曹操当了别部司马,代理厉锋校尉。这一时期能达到这一职务的惟有夏侯惇、夏侯渊两人,外臣只有荀彧一人(三人都名列曹仁之前)。
【第8篇】曹操
《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