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误会
昨天晚上在家吃过饭,我在刷碗的时候儿子跑来我身边问我:“妈妈,老奶(我老公的奶奶,在我们这儿孩子都会称呼为老奶)啥时候走啊?”我没明白他的意思,是想让老奶走还是不想让老奶走,于是我问他:“你想让老奶走还是不想让老奶走啊?”他奶声奶气的说:“我不想啊。”我说:“你不想让老奶走,那你去告诉老奶,说你想让她给咱家多住些天。”老人家是在我老公的叔叔还有我们家,几家轮流住的,平时在我们家她也总是话不多,吃过饭就去她那屋了,想着让孩子跟她也可以多聊聊,不至于生疏了让她觉得,刚说过儿子就屁颠屁颠的去老奶那屋了……
公婆在客厅看电视,只听见儿子说:“老奶,我想让你在俺家住一把天。”接着就是奶奶的声音:“嗯,看你手多白。”这时我也刷好碗来到了客厅,儿子听见老奶说的话就跑出来了,说:“妈妈,老奶,没听懂我说的话。”我笑了,告诉儿子:“今晚你的任务就是把这句话给老奶说明白,让她听懂,去吧,再去跟老奶说。”奶奶因为年龄大,听力有时候觉得还行,有时候就不是很好,我都在想,是不是这听力也是间歇性的!儿子又一次跑到老奶那屋,只见他站在老奶前面,举起自己叉开十指的双手说:“老奶,我想让你在俺家住一把天。”奶奶看着他的小手说:“嗯,洗的可干净,可白。”儿子又一次失望的从老奶屋跑了出来。这边我公婆也听到了这两次一老一小的对话,笑的不行,我看儿子很不开心的出来了,我对他说:“去吧,儿子,妈妈相信你能跟老奶说明白。”在我的鼓励下,儿子又跑去老奶屋了,还是重复之前的动作,还是之前的那句话,这次,不知道奶奶听成了什么,对我儿子说:“我住你家?我住的是俺孩儿家,你爷爷是俺孩儿……”儿子没等老奶说完就跑出来了,估计是奶奶以为儿子不让她在我们家住然后才说那样的话。
儿子出来之后,我没有立即让他去找老奶说,我告诉他,老奶老了,耳朵不好使,听不太清楚你说的话,你声音大点她就能听到了,在我的解释与鼓励下,儿子再一次的跑到老奶屋,依然伸着叉开的十指,说同样一句话,这次奶奶伸手拉着儿子的手说:“等你妈妈跟我一样的时候,你也得照顾她,养她……”儿子又是没等她说完就跑出来了,跑到客厅抱着我说:“妈妈,你不是给魔法师说过,咱们不长大了吗?”之前我对儿子说过,等他长大了,妈妈就老了,会像奶奶、老奶那样,儿子就哭了说,不想让我变老,我为了哄他,告诉他有魔法师,我告诉魔法师别让我们长大,不让我变老就行了,儿子就信了。
对于刚才儿子因为老奶的一句话又伤心的不行,问我魔法师的事,我赶忙跟他解释说:“是的,我跟魔法师说过了,只是老奶不知道而已。”
经历了刚才那么几次儿子跟奶奶的沟通,就像我公婆说的,估计今晚都别想让他老奶明白他是不想让她走,想让她在我们家多住些天了,于是,我拉着儿子的手告诉他:“走,咱们一起去跟老奶说明白你想让她在我们家多住些天的事。”到了奶奶窗前,看到奶奶斜倚在床头,我大声的,并且像儿子那样伸出十指,告诉她:“奶奶,涵林是不想让你走,想让你在俺家多住些天,他说让你在俺家住一把天的意思就是多住些天。”奶奶却好像一句也没听懂,嗯…啊…的回应着我,我又大声的重复了两三次,结果可想而知……最终,我也放弃了“要跟她讲明白这件事”的决定,然后跟奶奶摆摆手说:“没事了,没事了。”然后拉着儿子的手出来了!
【第2篇】误会
当孩子进入学校,就相当于进入了一个简单的社会,作为社会人,每个孩子都有社交的需求,希望有个无话不说的朋友,一起学习的伙伴,志同道合的同学,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需求,但是如果采取错误的方式,反而适得其反!
卜卜是我们班的活跃分子,有他的地方基本不会安静,课堂课下都能看到他和别人交流玩耍的场景,课下那绘声绘色的交谈,声情并茂的讨论,课堂上小心翼翼的悄悄话,免不了挨批评,但是卜卜虽然总是需要提醒,但他也能管住自己一会儿,由于精力容易分散,他的成绩也有很大影响,不过这些一点儿也不影响他在班里的活跃度,也总有喜欢他的孩子和他打成一片,这天成成跑过来生气的跟我说:“老师,我正在走路,卜卜从后边打我”我没好气的叫卜卜过来找我,耐着性子我问他:“你为什么打成成?”卜卜一脸委屈的说:“老师我没有打他”“他打我了,老师,我没有搭理他,他先打的我,东东也看到了”“你去把东东叫来吧”这时我看向卜卜,他一脸的不安和委屈,却还是没有一点想承认错误的意思,只是小声的嘟囔着:“我就是轻轻的拍了拍他,我没有打他”这时正好东东过来,我问东东:“你看见没有卜卜打成成?”东东肯定的回答:“看见了,就是卜卜打的成成,成成根本就没有搭理东东”“好的,我知道了,成成你们俩先回去吧”。我自我感觉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开始劈头盖脸的批评卜卜,他只是低头不语,我也无计可施,也只是警告他,以后不准再出现这种情况。
就这样稳定了一段时间,卜卜没有出什么大乱子,正当我以为卜卜改邪归正的时候,这天课间卜卜抱着胳膊委屈加生气的跟我说:“老师,年年把我胳膊给抓烂了”,看着卜卜胳膊上冒血的抓痕,再想想卜卜平日的表现,事情肯定事出有因,我叫年年过来了解情况,年年过来不等我问就理直气壮的说:“老师,卜卜先打我,我都没有理他,上厕所的时候,他又用胳膊搂住我,我才把他的胳膊抓伤了”我问卜卜是不是,卜卜先是不吭气,等了一小会儿才点头承认,还轻轻的说了句:“我只是想跟他玩”,顿时我突然明白了卜卜的用心,简单的让卜卜先跟年年道歉,安抚完年年的情绪,我示意年年先回去,结合几次卜卜的表现,我语气缓和的问他:“你为什么要打年年呀?”卜卜着急的说:“老师,我没有打年年,我就是想跟他打个招呼,想要跟他玩”,卜卜很想为自己的行为洗白,我看着他的样子,真的没有一点想欺负别人的样子,我说:“老师知道你的想法,你就是想跟同学打个招呼,想跟他做朋友,对不对?”卜卜点点头,我接着说:“但是交朋友也是要讲方法的呀,你随意的拍别人,别人不一定喜欢呀,你可以和他说话,一起玩,以后你们是好朋友了,搂呀,拍呀,别人也不会讨厌了”卜卜没有吭声,认真的思考着什么……
孩子们之间其实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就是简单的小摩擦,一般都没有什么恶意,所以解决他们的纠纷不需要往多处想,有时候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办成了坏事,我们需要引导他们怎么做,怎么友好的和同学们相处,同学情是最难能可贵的情谊,有可能是陪伴我们走一生的情分,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份这样的友谊,所以用心保护,用心呵护,正确引导,是做为老师应该做的!
【第3篇】误会
生活中,你会不会经常对孩子说,你再这样?妈妈生气了!
前两天和朋友的孩子一起出去玩,刚好有一辆小火车经过,两个孩子都兴奋极了,赶快坐在小火车上,不停的东张西望。朋友家的孩子时不时地摸着窗户,试图站起来,而沐沐确实一本正经的说,妹妹,别摸!然后用他的小手去扒开妹妹的小手,可是小姑娘也是很倔强的,开根本就不听沐沐的话,然后沐沐就开始有些生气,渐渐地从扒开小妹妹的手,然后一不留神的就上手抓了妹妹的头发,当时就把妹妹给抓哭了,这一幕给我惊呆了,我有点不好意思对朋友说,可不能拽妹妹的头发,把妹妹都拽疼的,你看阿姨都生气了!
我的话看上去没什么毛病,都是在教育孩子为他人着想,但是仔细分析了一下当时的话会让孩子误以为,只要阿姨不生气,我随便怎么做都可以,我在纠正孩子行为时,犯了归因错误。
在归因错误的教育方式的引导下,孩子没有机会和能力建立起客观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容易出现以下行为特征:
一.孩子会不断尝试别人的底线
因为家长每次批评他都是由于别人的反应,好奇心旺盛的孩子,就会忍不住不断探视别人的底线,看看哪些是生气的底线,自己只要不触碰他们就好了。
二.孩子习惯取悦别人
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是非观通通是以别人的眼光来做判断标准的,即使让别人喜欢的高兴的就是对的,让别人生气的不舒服的就是错的,那么他修正自己行为的出发点就不是意识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是取悦别人。
三.孩子会推卸责任
因为习惯了父母引导的归因方式,孩子在以后与人发生冲突时,就会把错误行为的责任都推卸到别人身上,包括对待父母也是一样,是爸爸教我这么做的,我这样做都是为了让妈妈高兴尤其到了青春期,很多亲子矛盾都会由此引发。
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将客观的依据和准绳交到孩子手里,让他建立起自己的是非观,具体来说,父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育孩子时说行为的客观对错,不说他人的反应
家长应该在孩子做出不当行为时,第一时间去制止他,而不是等到他做出不良反应,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应分析该行为的客观对错,不说他人的主观反应时才制止,务必让孩子明白,不管有没有人指出来?他都不应该这样做,生活中家长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比如说,你再这样,妈妈生气了!
二.让孩子说出自己的观点
孩子对是非的认知能力有限,习惯听从大人的意见,相信大人说的就是对的,大人说错的就是错的,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发的是非观大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他就难以约束自己家长要多引导和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观点,比如你觉得刚才的事情谁做的不对,为什么?
三.让孩子坚持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
生活中一些我们明明知道是错的事情,却因为别人都这样做,也不免跟着去做孩子,当然也是这样,比如现在很多校园里有欺负孤立同学的事件,孩子知道这样做是错的,可是害怕自己也被欺负和孤立,于是加入了坏孩子那一边,这时家长要告诉孩子,不要动摇自己内心的是非观念,去坚持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这样孩子长大之后才变成正直勇敢,充满正义感的人。
【第4篇】误会
生活中总有人说“懂你的人,不必解释;不懂你的人,解释也是白费”,但是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因为无论是与你朝夕相处的家人、无话不谈的友人,还是泛泛而交的普通人,并不能完全懂得你内心的真实想法,更不能做出符合双方心意的行为,甚至有时候会有不必要的误会产生。所以,我们要在隔阂产生时选择解释清楚。
文章中提到:这世上所有的误会都来自不解释,所有的矛盾都来自不沟通。我对此深表赞同。因为感情再深厚的人,也不可能完全理解你内心的想法。而如此下去,两个人便会渐行渐远。在高中时,我有幸识得一个朋友,起初,我们在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彼此之间的关系,慢慢的,我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并且所有人都认为我们是“老夫老妻”的存在,也断然不会有分开的理由。但是有一句话叫做“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随着我们的感情逐渐变得深厚,我会期望她时时注意到我的情绪,期望她和别人分享零食时不会把我遗忘,期望她在我需要时立刻出现......而她却好像永远也注意不到我的情绪、我的需求。
就这样,日积月累下来,终于在一件小事儿上爆发了。有一天我看到她在和同桌分享零食,却丝毫没有留我一份的意思。于是,我当即生气的表示:你喜欢谁就和谁分享你的零食去吧,反正我一点也不稀罕,而她也只是表示:你真是无理取闹,不解释,你爱咋咋地。自然而然,我们的友谊就这样戛然而止了。
而到我们多年后的偶然相遇,我主动提到这件事儿时说:其实,我也没想着要吃你的零食,只是希望你心里有我罢了。而她也表示:当时她有单独给我留一份,但是隔着同桌递东西就会很不好意思,所以打算放学给我的。但是看到我一副不理解的样子,便选择放弃了。而今由于长时间在彼此生活中的缺席以及各自发展道路的不同,我们也很难走在一起了。
其实,人和人之间,难免会有矛盾,互相之间不利己诶也是正常的,但如果抱着“懂你的人不需要解释,不懂你的人,解释也用的心态”,那么再好的关系也会因为“你不说、我不问”的态度而形同陌路。但是如果想要消除误会,其实一个解释就够了。
在《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和随行弟子周游列国时,颜回在饭快要煮好时把白米饭放到嘴里。而孔子假装没看到便离开了,而等到颜回请孔子吃饭时,孔子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还没有人吃过的米饭先拿去祭祖”,颜回听后立刻说“刚才煮饭有灰掉进锅里,看扔了可惜,就抓起来吃了”,孔子听后恍然大悟,误会也随之解除了。
纪伯伦曾经说过: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捷径。我想是这样的,因为所有的疑虑也都是在一次次的沟通中得到解决的,而如果选择不解释便很容易让彼此心存芥蒂。所以我们每个人在与人相处时,要抱着“多一句解释,少一个误会”的心态,在主动解释中把误会给消除,如此,我们才不会与他人渐行渐远。
【第5篇】误会
从8月3日开始,妈妈正式上班了,因为刚上班,所以要给人家一个好印象嘛,所以在这几天,妈妈总是早出晚归。
今天早上妈妈六点钟就走了,而我在妈妈走后的十分钟起床,六点十分起床,我用十分钟的时间刷牙洗脸,用一分钟的时间把空调关住,杂事都做完了之后,我开始读书,半小时过去了,妈妈还是没有回来,我看了一下表,已经6:50了,我把惺睡的小妹叫醒,帮小妹穿衣服,又让小妹刷牙洗脸,等小妹的杂事做完,已经七点钟了。我望着厕所那如山似的脏衣服,回想起妈妈回来还要做饭,吃完饭还要洗我们一家昨天穿的衣服,而且还要整理屋子。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对妹妹说:“果,你在家,二姐出去买点儿饭。”我从妈妈的钱包里拿出了十元钱就骑着电动二轮车出去了,到了早餐店,这里的人真多啊,买油条的人早已排起了大长队,我站在最后一个,不厌其烦的等着,不一会儿,我的后面排起了长队,我在心里暗暗自喜:哈哈!我不是最后一个了。“小姑娘,你要买什么?”正在我想时,一个沉重的话音打破了我的思想。原来到我了我问了问价钱,“一个肉盒,两根油条。”我不假思索的回答。“一共五元钱。”服务员说,我先给了他五元钱,然后我又买了三杯八宝粥,一杯一块五。我把剩下的五元钱,交给了另一个服务员。她找回了我五元钱,我提着买好的饭回家,不料,刚到家,小妹就给我说了一条“爆炸性新闻”:“二姐,妈妈已经把饭做好了。”我目瞪口呆,到了屋子里,我迅速跑进厨房,掀开锅盖。真的做了(lia)了:玉米和大米粥,我再看一下表,马上都八点了,妈妈也快回来了。我记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我急中生智,藏起来不就行了吗?我来到自己的屋子,把早饭精心包装,可是没想到的是我把盛肉盒的盘子放在我的桌子上了。在我包装好后,妈妈就回来了,妈妈把昨天晚上的剩饭盛出来,吃了起来,望着妈妈大汗淋漓的上身,这时我的内心像被刀割了一样,因为妈妈为了让我们吃好喝好,而到四高去干杂活,一月的收入微薄,而我却背着妈妈吃好的,让她吃剩饭,这时我真想告诉妈妈真相,可我怕妈妈责备,而一直没有说,于是,一个上午在我忐忑不安的心情中度过了,中午刚睡完午觉。天真的小妹就告诉了妈妈真相。望着妈妈那愤怒的脸孔。我觉得火山小要爆发了。可我抬头一看,妈妈那愤怒的面孔已经变成了温和的面孔,妈妈心平气和的对我说:“婷,刚才妈妈愤怒是因为你撒谎。现在我转念一想,你能照顾妹妹,妈妈很高兴,但撒谎是不对的,面对错误,你要勇于承认,知道了吗?”我听完妈妈的话,十分惭愧的低下了头,心想:真是纸包不住火呀。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错事不可怕,可是如果不承认才是错上加错了。
【第6篇】误会
吃过午饭,刚要准备休息一会儿。“妈,我去找同学打篮球了,”儿子走到卧室对我说道。“去哪?远不远?”我随时追问道。“坐公交车,不远......”儿子小声地说,看着儿子脸露出不耐烦的表情,我也不好多问了。“那就去吧,但有一点就是早点回来.......”
儿子天生酷爱打球,孩子爸爸为了满足孩子的爱好,专门在小区附近的室内篮球馆办的年卡,并且小区附近的公园也有五六个室外篮球场,今天儿子去说要找同学打球,还要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好好地在家附近打吧,还跑那么远,从内心真的不想让儿子去。
7:30晚饭准时做好,就等着全家吃饭了,家人陆续到家,然而左等右等,就是还不见儿子回来,“滴答、滴答”,时钟永恒的脚步踏碎了我一点点的守望,眼看已经8点多了,却还迟迟看不到儿子归来的身影,我心里开始冒火:太不像话了,明明说好的早点回来,都什么时间了,无视父母对他的交代。“吃饭,我们不等了......”带着火气我坐在了餐桌旁吃了起来。
越想越火,心里琢磨着等他回来以后如何教训他,爱人这时也沉不住气了“以后的给孩子说,不能天天玩了,虽然高考结束了,但不要丢掉高考背后的努力,这玩起来玩疯了......”听着孩子他爸的语气,我有一种预感,孩子一回来就得劈头盖脸的训一顿。
晚饭已经结束了,儿子还是没有回来,爱人坐到自己的电脑前又忙起了自己的工作,我则拿了一本书坐在沙发上看了起来,大概半个小时后,儿子回来了,可能是一忙起来,心中的火气也没有刚才那么大了,我和他爸爸都没有理他,孩子姥姥一见儿子回来,就赶快问“先吃饭?还是先洗澡?”
儿子回答:“洗完澡,再吃饭。”说完进了卧室拿了换洗的衣服走进卫生间,随后卫生间传来哗哗流水的声音。
这是女儿走到我身边小声的说:“妈妈你来一下,来来,你看哥哥刚刚给爸爸买的父亲节礼物。”
我随着女儿走进了儿子的房间,看到一个包装精美的袋子,还配有几个醒目的“父亲节快乐”大字,儿子可能是不善言辞、羞于表达,也可能是一进门感觉到了家里的气氛不对,就交代10岁的女儿来送给爸爸,自己洗操去了。
女儿还说“哥哥为了买到如意的礼物跑了好几家.......”
我和孩子爸爸看到包装精美的礼物,都庆幸刚才没有劈头盖脸的训孩子,孩子第一次精心准备礼物,要是以一个“冤假错案”而结束,也太伤孩子的心了。
很多时候,我们父母都是按照自己所看到的表象去猜测孩子的活动,比如:回家晚了,就误认为一定去干什么什么了,面对种种猜疑,常常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或说一些过激的话。孩子面对质疑最本能的就是做出反抗,而且还是对抗性的反抗,他们要不大喊大叫,要不就选择沉默对抗。
很多时候,我们把父母的权利看的太重了,以为父母就有权利对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进行监督,只要孩子出现异常就不问青红皂白的予以责问,这样、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失去了走进孩子心灵世界的机会,所以,以后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先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正确了,问清事情的原委,再找到一个合适的途径向孩子发功。避免今后类似今天的误会的出现。